论老子道论的政治谋略意义
论老子道论的政治谋略意义
兼论老子道论两种意义的矛盾
【作者】颜世安
摘要:老子道论的主导意义是回归自然,另一种重要意义是提示政治谋略。这两种意义相互矛盾,前者以隐者的态度为本,以自然之道重建人类意识是令人费解的。老子道论的双重意义导出战国道家的两个发展系统,一是杨朱、列子、庄子一系的自然人生论,一是齐、楚黄老道家、兵家法家的政治谋略论。后者系统复杂。老子政治谋略思想包含两方面问题:治国之道与制胜策略。这两个方面大致与战国政治谋略论中的两派相应,并由两派中的思想家进一步发挥。老子道论两种意义相互矛盾的问题,三、四十年代的学者曾经探讨,未能解决。近年来的老子研究对此问题基本忽略。这实际上仍是有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谜。
关键词:老子道论政治谋略
许多学者都曾经指出,老子之道的旨归,是要人回归自然。这可以说是比较取得一致意见的看法。这种看法,不论从《老子》文本的解读看,还是从老子思想对后来道家文化的影响看,都有坚实的根据。从文本理解看,《老子》书中的主要内容,如关于道的种种说法,关于小国寡民的原始村社生活,关于无为而治、民风淳厚的政治理想,关于否定感官欲求、理智活动,复归于婴儿的自然生活,等等,基本表达的意思,都是归向自然生活。从老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看,历史过程沉淀在老庄概念上的基本含义。
老子之道归向自然的含义,基本无可怀疑,这里不多说了。下面着重说明的是,老子之道,还有一种政治谋略的意向。这种政治谋略意向,与前面说的回归自然意向,从有些先秦道家发展脉络的问题。战国初年以后,老子思想不仅在江淮一带引出杨朱、列子、庄子一系的自然人生思想,而且向北发展,在齐国生根开花。齐
孟荀列传》和《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中所提到齐国稷下头面学术人物,竟然泰半为道家。齐国道家的思想核心,即是道与政治功利的关系,用汉人的说法,就是君人南面术。可见老子的思想,其政治谋略的一面在先秦另有传人。而且这一君人南面术思想系统的发展,要比淮河流域的人生思想系统影响大。国内学者现在一般认为,齐国道家思想有黄老的特色,而齐国的黄老思想, 又扩展到楚地。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老帛书》,还有战国末楚地的《鹖冠子》,皆可见楚地黄老思想盛行。[1]此外, 老子思想还影响到孙子的兵学和韩非的法术思想,此皆是政治功利、政治谋略一系的思想。到战国末和西汉初,政治功利系统的道家,汇流为学术界主潮的黄老思想。以至汉人回过头谈道家谈老子道术,竟全在政治上着眼。列庄一系的道家,或是不提,[2]或是贬为非主流的放者之学。[3]
前面我们说到,许多学者认为老子道的旨趣是回归自然,这是比较一致的意见。可是另一方面,从古到今,也有不少学者强调老子思想中的机谋性和政治功利性。战略至两汉,学者基本以黄老之学的路子看老子,[4]这就不必说了。就是道德经用兵要义述》,说《老子》之书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这话显然夸张,但用兵之道目的是在克敌制胜,若说《老子》许多章节寓克敌制胜之意,那是说得通的。故王真兵书说,历代皆有人赞同。南宋的朱熹,说常看到那时老子的画像,是一种守柔不争的气象,笑嘻嘻地,便是个退步占便宜底人,虽未必肖他,然亦是他气象。[5]这就是说,读书的士人对老子印象的影响。看朱熹的语气,显然也
论老子道论的政治谋略意义 学术论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