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贮贝器上的古滇化.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贮贝器上的古滇文化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够将青铜炼铸打磨得极其精细,甚至连祭祀品和建筑都细致刻画,在贮贝器上,我们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古滇人的生产、祭祀、纳贡、打猎、娱乐等场景。滇文化的重现 1955至1960年�o云南省博物馆在晋宁石寨山先后4次发掘了50座墓葬。晋宁县汉代为益州郡滇池县地�o益州郡置於汉武帝元封二年�o为滇王国故地。根据第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滇王之印”�o证实此处为滇王及其臣仆的墓地�r并证实《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随着同一文化类型的墓葬和器物在滇池周围及邻近地区不断发现�o对其文化面貌的特点�p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日益清楚�o以石寨山滇墓为代表的这种青铜文化�o可称之为“滇文化”。滇国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其存在时间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滇国的疆域主要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体民族是中国古代越系民族的一支,被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西汉武帝时期,汉王朝致力于开发西南地区,并于元封二年兵发滇国,降服了滇王,建立了益州郡,同时赐“滇王之印”,并允许滇王继续管理他的臣民,滇池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东汉中期,随着汉王朝郡县制的推广、巩固以及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滇国和滇族被逐渐分解、融合、同化,最终消失了,古滇文明彻底失落。历代典籍文献对云南古代的历史记载甚少,见于汉代司马迁《史记》也只廖廖数语:“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s结,耕田,有邑聚。”自汉代以来的2000多年间,由于没有新的资料,学者对“滇”是否存在保持怀疑。石寨山的大发现 1953年,一位姓汪的古董商拿了几件青铜器来到云南省博物馆,请求鉴定其价值。博物馆业务人员顺其线索对晋宁石寨山进行了考察,后经国家批准先后于1955年、1956―1957年、1958年、1960年、1996年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86座,出土大量铜、铁、金、银、陶、玉石、玛瑙等质地的文物,其中以鼓、贮贝器、扣饰等各式各样造型生动、形制古朴的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最具特色。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石寨山6�墓中出土了黄金质地的“滇王之印”,这不但确证了”古滇载的可靠。“滇王之印”的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这表明滇王国同西汉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滇王之印”现入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云南石寨山古墓群的发现使沉睡2000多年的古滇的国际学术会议,其代表性器物曾多次赴境内外展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志龙介绍,60年来对滇文化的研究从释读墓葬出土器物入手,但目前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墓地找到了,但没有发现滇人生活的遗址。 2008年至201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密歇根人类学系联合开展滇池流域史前聚落遗址的调查工作,中美双方团结协作取得重要成果,初步摸清了滇文化遗址在滇池盆地的分布规律、规模大小。联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对滇文化主体族群的体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金莲山墓地的现场人骨的鉴定分析,作出了“滇人”以家畜饲养业为主、鱼类为辅的食性分析,植物类食物则以水稻为主。 2001年,晋宁石寨山的发掘因“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国内外产生过

贮贝器上的古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53072647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4-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