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小个子-历史论文大时代的小个子 镜子中闪回着简·迪特的青春片段,大大小小的碎片、重重叠叠的影像,其实恰是一个小个子在大时代中的分裂和挣扎,是捷克甚至是欧洲半个世纪动荡的写照文|李舫“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在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开篇,小个子主人公捷克人简·迪特如是说。被监禁了近15年,简·迪特遭遇大赦获释,站在监狱的大门口,跌宕起伏的人生在他的回忆中次第铺开。1968年8月20日深夜,数十万备有现代化武装的苏联和华沙条约成员国军队,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从此,漫漫长夜降临到这个欧洲小国。《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便是捷克最著名的文坛巨匠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在这段漆黑长夜中写下的传世之作。2006年,在打了十多年漫长的官司之后,捷克导演伊利·曼佐终于如愿以偿将其搬上银幕,影片甫一问世,旋即轰动世界,此时,赫拉巴尔已谢世10年。出生于1914年的赫拉巴尔,其人生可谓跌宕起伏。他年轻时曾就读于法学院,不久,因德国入侵、纳粹关闭了捷克所有高等学府而辍学,直到战争结束才修完所有课程,获得博士学位。然而,他却没有按部就班地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而是从仓库管理员、铁路工、炼钢工、打包工、推销员、剧院布景、龙套演员做起,“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生活。”正是这丰富的人生体验,赫拉巴尔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看似随意的斐然文采。赫拉巴尔49岁时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可谓大器晚成,此后却频频获奖,迅速被世界文坛接纳。捷克斯洛伐克沦陷后,举凡不肯对占领公开表示支持的作家,均遭到新上台的权力当局的严厉制裁,赫拉巴尔是其中之一。政治上的被抽离、文学上的被边缘,让赫拉巴尔倍感悲凉,他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幸运的是,妻子在布拉格远郊的林中空地置办了一所简陋的木屋,正是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赫拉巴尔找到了心灵的归所。萨特斯卡小镇蓝星酒店的小个子老板讲述自己从前在饭店当学徒的故事让赫拉巴尔深受启发,他灵感如泉涌,只用了18天的时间,就一气呵成了这部仅仅5个篇章、13万字的旷世之作《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难得的是,此后再未做一字一句地修改。我们不难想象,赫拉巴尔如何在强烈的夏日阳光下带着满腔的激愤完成了这部著作。“烈日晒得打字机曾多次一分钟内就卡壳一次。我没法直视强光照射下那页耀眼的白纸,也没能将打出来的稿子检查一遍,只是在强光下机械地打着字。阳光使我眼花缭乱,只能看见闪亮的打字机轮廓。铁皮屋顶经过几个小时的照射,热得使已经打上字的纸张卷成了筒。”直到二十年后的1989年,这部作品才由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作为“三部中篇小说”中的一部正式出版。在小说的“作者说明”中,赫拉巴尔感慨万端地写道。在狂热的创作中,赫拉巴尔曾经希望有一天,能够有时间和勇气仔细琢磨,把这部稿子改得完美一些,然而,没有,46年过去了,作品以其天然的质朴保持着其无可褫夺的魅力。“请注意,我现在要给诸位讲些什么。我一来到金色布拉格旅馆,我们老板便揪着我的左耳朵说:‘你是当学徒的,记住!你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老板又揪着我的右耳朵说:‘可你还要记着,你必须什么都看见了,什么都听见了!’……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工作。”赫拉巴尔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了。在伊利·曼佐的影片中,这段饶有趣味的文字仅仅作为一个镜头一闪而过。赫拉巴尔由时间推进的讲
大时代的小个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