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2形势与政策.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当今世界,不论是对民主政治持何种态度的人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民主化是今世界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势,民主政治体制代替极权政治体制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但是围绕这一潮流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同论者从未达成一致。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各国的民主化实践也是喜忧参半。对于我国而言,党和政府已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远景目标。所以,我国的民主政治已经不存在是否应该进行的问题,我们应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赋予“民主”以恰当的定位,以及如何开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本文就依此思路展开分析的。
本文在分析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给出对策性建议。
学术界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模式的探索
任何一个关注我国民主进程的学者,几乎都会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自己的思考,大家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学说,影响较大的有如下几种。
1. 党内民主说。此种观点主张通过发掘中国共产党组织原则和组织体制中契合现代民主观念的因素,自党内启动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从党内民主逐渐过渡到人民民主。很自然的,这种观点为官方所认可,在学术界也有相当多的支持者。但也有不少人对这种自党内民主推动人们民主的观点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反对者主要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执行过程中导致的往往是集中而非民主。因此,党内民主很难行得通。
。此一说依据的是对西方经典民主理论的继承和重构。其认为民主政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形成。民间力量的壮大会形成多元化的权力制衡结构,并最终反映在宪法中,形成宪政民主模式。虽然从长远来看,国家步入宪政民主是一种必然,但是宪政民主模式倡导的民主政治演变过程是基于对西方社会的考量。对于中国而言,尚存疑问之处是,西方式的民主生成路径是否必要,是否充要?西方式的民主生成过程是否一定会重演?
3. 合作主义国家模式说。有学者认为暴力、财富、知识和劳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资源。合理的国家权力架构即是这四种主要资源的分立和制衡。也就是合作主义国家。合作主义国家的首要原则是权力、资本、知识、劳动都实行自治。对于熟悉了西方民主理论的读者来说,
这种合作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合作主义国家模式说将权威主义国家看作是一种恒常的政体形式,而国际和国内学术界更加倾向于将权威主义政治看作是一种阶段性的和过渡性的政体形式,它终归要走向民主政体。而且就现实操作而言,知识、资本的自治并非易事,对于理性的双方来说,资本与权力的结合要比二者的分立更符合双方的利益。所以,这种政体也很难运行。
4. 法治政体说。有学者认为:“政治改革的导向有两种选择,一是民主化,二是法治化。二者总有先有后,世界上从未有哪个国家能够二者同时兼得。民主与法治是可以兼容的,但民主化和法治化两个过程却从未共生,因为二者的操作方向不同,无法兼容。…以法治为导向、以吏治为核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比较适合中国特点。” 学者将这种咨询型法治政体的特点概括为五个方面:(1)强调“法律”作主,拒绝“人民”做主;(2)强调法的正义性,因而特别重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强调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刻意增加立法的难度;(4)强调限制政府的职能和规模,造就有限政府,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由,从而鼓励民族的创造力

2012形势与政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jmy226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