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调查报告题目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的调查报告完成人姓名车玥缇系别文法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班级2011级7班指导教师刘振铎完成日期2011年10月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的调查报告车玥缇(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文法系)2001年,教育部出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新课程改革由此在全国铺开。现在,课改已进行十年了,十年改革中,一线教师有哪些建议,学生有哪些呼声,家长有哪些要求,带着诸多问题,我利用学院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走访了黑龙江省依安县第四小学、依安县第三中学,在每所学校内分别与10名学生(班级学委)和10名教师(班主任)就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座谈,另在校区门前与20名家长就教材及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总计涉及60人。一、座谈者基本情况层次结构:%,%,%,%,%。性别结构:男性占20%,女性占80%。教师所教学科结构:语文占40%,数学占40%,外语20%。教师职称结构:中学高级占80%,小学高级占20%。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2001年实行的课程改革,主要任务是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具体目标是实现以下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针对课程改革的任务、目标,我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教师在小学、初中阶段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有关困惑、问题及建议,小学生(主要是5、6年级学生)、初中生(主要是9年级学生)对课程改革中尤其是教材改革中的看法,学生家长对课程改革、教材编写方面的要求等。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被调查者在“课程改革”内涵的理解上有分歧在调查人员中,20名中小学生对“课程改革”内涵的理解概括为四句话:即“书”要由厚变薄,“本”要由多变少,“书包”要由大变小,“家庭作业”不留正好。他们认为,国家“课程改革”是要让学校、家庭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校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达到个性化发展。在同20名中小学生家长就“课程改革”话题的探讨中,有25%的家长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学制上做变化调整,如小学5年制调为6年制,初中4年制调整为3年制,小学教育有所加强。有20%家长认为,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国家在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健康发展,拥有一技之长。另有55%的家长认为,课程改革就是重新修订教材,使教材简单化,贴近生活,增加实用性。在调查人员中,教师对国家课程改革内涵的理解比较准确,90%的教师能轻松地说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方面进行改革。10%的教师能答出其中的几个方面。(二)部分人员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上有偏见如何认识2001年实施的课程改革?20名被调查的教师中,25%的教师认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掌握教材全面,知识熟练,经验丰富,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把学生教会,传授知识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和课程改革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他们例举了魏书生的教学法:人称“现代孔子”的魏书生,他的语文教学成果确实神奇,他的学生放长假自修,开学第一天就考全本书。他教的班级一班就挤进七八十个后进生,但纪律第一,公共考试名列前茅。魏书生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按新课程改革设计,之所以课堂效果好,原因之一就是“贵在得法”,千篇一律或一刀切的方法有利也有弊。75%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产物,很有必要,但很难操作。20名学生家长一致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部门及学校的事,与他们无关。20名学生都认为,课程改革应该让教材浅显一点,内容宽泛一点,高考容易一点。(三)被调查者通过课程改革前后对比,总结出课程改革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成绩调查中了解到,虽然人们对课程改革内涵的理解与认识不同,但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却是教师、学生、家长一致认可、有目共睹的。概括起来体现在
大学生调查报告(车玥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