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文学功效.docx新世纪十年来,社会生活、文化审美领域逐渐被图像占领,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欣赏、理解为图像作用机制所浸淫,评论界关于图像和文学关系的论争也就随之持续升温。论争的焦点莫衷一是,但都或多或少地承认图像对文学的冲击以及文学或隐或显的改变。这些论争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倾向文学会继续存在但版图越来越窄,最终退居为沙龙化的一隅,接续它被大众文艺、普罗文学中断了的贵族血统,其境况犹如今天的文人墨客以古诗词格律吟诗赋词,是小众范围内的风花雪月;文学和图像并行不悖且互利互惠,文学是图像电影、电视、动漫、网络的基础和模本,图像是对文学资源的多重开发;文学的诗意、理性、想象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特性将因图像的染指而渐行渐远,它会被图像取代而最终走向消亡西方学者米歇尔等人早已论述了这种图像转向的趋势,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甚至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和文学研究将走向终结。论者更多的是基于美学立场文学与图像孰优孰劣、孰高孰低、孰好孰坏、接受者的审美品位美感愉悦、娱乐文化、审美需求、艺术传播样态大规模机械复制生产而导致的文字权威地位跌落来就事论事,而不是文学本体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来建构研究的理论谱系,这就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图像对文学的挤压、侵占导致文学无论在创作思维、表现形态上还是在其功能的规定性上都发生了某些自适性的改变,但说到底,图文之争的触发点来自于文学现场,来自于色彩纷呈的视觉冲击,是在现实语境刺激下产生的应激反应,而不是文学自为比如类似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那样由理论先锋倡导、刊物组织创作的结果,不是文艺自身发展流变的必需,所以我们就要回到现实的语义场去分析———客观地面对当下的审美态势,构建科学的研究、评价体系,促使文学更美好更健康地发展。但是理论界对文学现实变化的准备尚不充分,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写作潮流接踵而至,难免使论说者措手不及,只能亦步亦趋地疲于应对。在评论界还无法对博客文学归类、辨析的时候,微博出现了是什么文体?跟帖是什么文体?;在评论界无法评说或预测手机文学的走向时,电纸书、流行了;在评论界以为可以纵横捭阖地指点网络文学的时候,类型小说盗墓、玄幻、耽美等和新媒体批评出现了……这一切都不仅令研究者的资源储备捉襟见肘,更让理论本身显得有些固步自封、进退维谷,缺少弹性和前瞻性。面对图像的肆意,论说者大都臆想式地呼唤文学的精神超越、现实批判、乌托邦理想等质素,而抽离了文学与图像更深层的思想关联。在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评说上,相对于抑此扬彼或平分秋色,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在图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分地拥有文化支配地位和影响全社会的话语权力的前提下,文学的功能何在?它对图像、对时代、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图像,是艺术形式本身也是传播形式之一种英语中的、、、、、、、等都与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的意思与图像最近似通常被翻译为图像,该词来源于拉丁文的āō。与添加过多人工修饰的不同,一词的词源意为像某物,是对某物的映像,是视觉艺术的一种。从汉字字面意来理解的图像是图画与影像的合称图是用绘画、线条表现出来的艺术构形,水墨画、油画、版画等都是图画;像是仿效、模拟生成的光影映画,是物体通过光学、电子、数码等科技手段呈现出来的影像,照相静止、录像流动等是成像的基本手段。相对于图,像更现代、更逼真,也就更少了对主体的技艺要求而偏重科技的含量。图像一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为图或像本身作为表现生活的艺术样式之一,跟文学、音乐、雕塑等其他艺术样式并列,通俗地说,电影、电视可以被视为图像艺术的代表。从图像作为艺术形式来说,图像和文学在以形象反映现实方面存在共性,尽管两者一个是直观的,一个是间接的比如说某个女人的美,图像就以线条、色彩描摹出女人的外表直接示人,而文学则会以肤如凝脂、亭亭玉立等词语来描述,所以我们才会谈论它们之间的竞争,却从未担心过音乐或建筑等完全不同于文学的编码系统对文学的挑战。图的历史绵延悠长,甚至长于文学,是文学起源的些许根据;像照片、影像的历史也有一百多年。另一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即电子媒体网络媒介等,文学也是其传播的信源之一,比如电子书、里储存的文学作品、网络小说的阅读和写作,其内容是文学的,但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它在拓展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在情感传递与接受、在表意的生动性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优长,并由此使人们进入直观而感悟的表达新领域。历史上有甲骨文、棉帛、纸张等作为文学的书写和传播工具的时期,但为什么只有近十年来在中国才特殊强调图像时代而过去没有纸时代、棉时代、骨时代之说?以图像的方式出现的文字比如手机文学、微博小说等,毕竟不同于传统的书写和阅读,图片的滑动仿佛阅读连环画它是敲、打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也就是它的字不是纯粹的汉字笔画,而是由五笔、拼音、屏幕认读手写式输入转换生成来的,这就使输入符码和输出解码之间多了层使用工具的隔膜;另外,文本可以轻易地被剪切、复
图像时代文学功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