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冯唐著浙版数媒目录献辞Kindle版自序序言1朱裳2一定要硬3抓女流氓4十万个为什么5老流氓孔建国6母蛤蟆的腰7流氓是种生活方式8女特务9李自成和貂蝉10保温瓶和啤酒11阉了司马迁12《武经总要》13红袖招14Thankyou,撒泡尿。15小腿灿烂16丫嘴唇真红17《龙虎豹》18臭贫和牛逼19日你大爷20真丝红裤头21别看我长得像个杀猪的22脉管23落花无言,人淡如菊24永延帝祚25《十八摸》26东三环上的柳树27心坎28我是四中的29现在跳舞30到黄昏点点滴滴31叶下摘桃32马拉多纳33女儿乐34《西方美术史》35《新婚必读》36麒麟汽水37奶罩38板肋与重瞳39青春美文40打枣41乙醚春药案42一本黄书43让你很难看44温润之美后记献辞纯虚构作品,不能再假了。写作的两大作用是自欺和欺人。给Y,我当时真没想到一辈子这么短。Kindle版自序冯唐我1971年生于北京。对于这个时间生于这个地方的我来说,除了老天之外,父母之外,给予我最多的就是纸书了。早在鸡鸡体会肿胀之前,心已经读纸书读到肿胀。早在第一次数百张纸钱之前,手已经翻过千万页纸书。早在第一次喝二锅头烂醉之前,脑子已经烂熟“天子呼来不上船”。早在第一次抱姑娘之前,双手已经捧厚书捧出了腱鞘炎。我1991年的夏天第一次用电子邮件,1994年有了自己第一台电脑,开始目睹实物被电子逐渐取代的过程。打麻将、“争上游”渐渐被“沙丘”、“红警”取代。手写情书、小条渐渐被电子骚扰邮件取代。不再用钢笔写长篇小说了,改起来太麻烦。不再意淫女神自慰了,太耗真阳,电脑A片要简单明快得多。说黑胶唱片多么性感,说精刻CD多么丰富的人也开始用iPhone听贝多芬了。说胶片多么质感的人也很快看到了乐凯和柯达的倒闭,Leica和Hasselblad也都出数码机了。我渐渐开始担心我心爱的纸书的死亡。但我渐渐发现,纸书的死亡比其它被电子杀死的实物来得缓慢,特别是在中国。第一,阅读习惯。阅读的主体似乎还是70后、80后。这两代人,还是读纸书长大的,喜欢纸书里草木的触感和气息。第二,付费方式。购买电子书无法货到把人民币付给快递员。第三,该千刀万剐的盗版现像。电子版盗版满世界都是,谁会努力买正版?可是在美国Amazon出KindlePaperwhite之后,在iPad用上Retina屏幕之后,我用二者读了几本电子书。我坚信,电子书会在10年内占据阅读相当的比重。第一,清晰度已不输纸书。第二,能放一辈子要读的书。第三,有中英在线字典,不必总是瞎蒙。第四,比纸版更能保证全本的原汁原味,特别是在中国。如今,2013年寒冷异常的春天,我想起书架上5000册纸书,还是心满意足,觉得富过王侯,富有四海。我拎包杀向机场,继续我平均每周三个城市的悲催生活,我西装内侧口袋里有一片KindlePaperwhite,硬硬的,一直在。,这篇东西是《万物生长》的前传。从内容上说,与《万物生长》没有任何关系。之后会写一篇《万物生长》的后传,写一个从北京到美国,混不下去再从美国回到北京的庸俗爱情故事,题目暂定为《北京以东,纽约以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的写作动机非常简单,在我完全忘记之前,记录我最初接触暴力和色情时的感觉。那时候,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激素分泌正旺,脑子里又没有多少条条框框,上天下地,和飞禽走兽最接近。但是,这些灵动很快就被所谓的社会用大板砖拍了下去。双目圆睁、花枝招展,眼见着转瞬就败了。有了所谓社会经验的我,有一天跑到南京玩,偶然读到朱元璋写莫愁湖胜棋楼的对子:“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当下如五雷轰顶:我操,又被这帮老少王八蛋们给骗了,朱元璋的对子白话直译就是:控制好激素水平,小心安命,埋首任事,老老实实打架泡妞。朱元璋是混出名头的小流氓,聚众滋事,娶丑老婆,残杀兄弟,利用宗教,招招上路而且经验丰富,他的话应该多少有些道理。那时候,在北京晃荡,最常见的一个汉字就是“拆”。刷在墙上,多数出自工头的手笔,白颜色的,平头平脑,字的周围有时候还有个圈、打个叉。“拆”不是“破”,“拆”比“破”复杂些,不能简单地一刀捅进去,需要仔细。本来想抓来做书名,反映当时的活动和心情。但是书商嫌名字太平,而且也被一些现代艺术家反复使用。既不抓眼,又不原创,于是算了。那时候,听崔健的歌,看他一身行头,像动不动就号称帮我打架的大哥。记得他有一句歌词,说有了一个机会,可以显示力量,“试一试第一次办事,就像你十八岁的时候,给你一个姑娘”。我感觉,改改,是个好的小说题目,决定拿过来用用。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2013版 冯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