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5、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三、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及对近代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①1905年,中国人自拍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②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③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3、互联网: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网络媒介”被称为“第四媒介”,另外三大媒介分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认识互联网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互联网集另外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费用低廉。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互联网可以高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