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摘要: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追求思想高度自由,张扬个性,崇尚玄学,追求真性情的时代,曹植的《洛神赋》表达了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而顾恺之却将诗画结合,将《洛神赋》改编成卷轴形式的《洛神赋图》,采用叙事的方法,富有诗意的描绘了原赋的意境,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使得视觉意蕴得以再现。关键词:顾恺之;创作背景;《洛神赋图》赏析;美学价值与影响引言: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尽展眼前,史诗之精妙,文学之宽博,乐曲之灵动无一不令你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在如此源远流长又璀璨云集的中国历史上,美术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颗星而已,但同时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颗星,而能让这颗星闪闪发光的是中国伟大人民的无数杰出画作,《洛神赋图》即为其中之一。顾恺之及其绘画风格顾恺之生活于东晋中期,字长康,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年轻时,顾恺之曾在桓温、殷仲堪的幕下当过参军,并与桓温之子桓玄交往甚密,得到谢安、桓温等人的赏识。长期的上层社会生活使顾恺之对上层人物的心理活动、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为《洛神赋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此外,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被称为“三绝”,即画绝、才绝、痴绝。顾恺之绘画注重写神,人物清瘦俊秀,笔法犹如春蚕吐丝,造型六法俱全,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谢安称之为“自苍生来未之有也”。顾恺之绘画作品多为肖像画,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从而开阔传统绘画的艺术视野。二、《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所做,画中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而曹植也目光热切,凝滞,充满向往的望着洛神……它生动展现出了曹植和洛神之间凄美惆怅的爱情画面,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这个故事是以历史上确有的人物为原型。相传,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故事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仅说曹植的《洛神赋》写于其政治斗争失败后,他是通过洛神的故事来传达自己惆怅抑郁的情绪,而顾恺之深入研读了曹植的《洛神赋》,带着自己对词赋的理解,以高超的绘画技巧、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洛神赋图》,该画在神态表现、构图形式、内容表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传统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2]。三、《洛神赋图》赏析(1)空间魅力《洛神赋图》画卷中画师精心地设计了其间人物的高度变化、山水远近流淌、树木山石的分布和离散等,同时画卷将故事的开端、发展经过和结局都展现出来,这样的结构变化和时间安排将古人的审美意向和强烈的时空感进行了清晰的刻画。同时这样的“连环画”形式将故事的优美旋律和绵绵的情思相互贯穿,让平面的画卷形成一个立体空间,使人们穿梭在故事中随着画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顾盼流连。画中的神化部分制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仙境景象,诸多神兽和神仙人物的出现,给画卷
《洛神赋图》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