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发现、报道凯纳(LeoKanner)美国1938年首次发现1943年11名(8男3女)《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继Kanner首次报道以后,美国、欧洲也有类似特点的病例报道。中国陶国泰教授1982年,4例1989年中国精神病学分类第二版正式将儿童孤独症归属于儿童精神病并在其后注明为全面性发育障碍。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自闭症的历史与现状一、自闭症的起源1943年堪纳《情感接触中的自闭障碍》堪纳医生对自闭症儿童的描述自闭症名称的来历堪纳对自闭症病因的陈述二、自闭症的历史发展1、1940年代~50年代规定了自闭症的基本性质,启发人们对自闭症的研究自闭症作为纯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问题研究2、1960年代开始开始质疑自闭症病因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假说开始探讨自闭症病因的生理学因素行为干预被引入自闭症的治疗教育中3、1970年代~1980年代自闭症诊断标准有了长足的发展1977年《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九版(ICD-9)1980年在美国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一版》(DSM-3)4、1990年代自闭症研究和治疗的高峰时期第二节自闭症的概念描述性概念居多一、1991年美国教育部门的定义自闭症是一种发展性障碍,对言语性交流以及社会性相互作用都带来了显著影响。通常在3对前症状已经出现。自闭症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喜欢进行反复行为和刻板运动,抵抗环境的变化和日常生活规律的变化,而且总拘泥于一种体验的反应。二、英国精神病学者——瑞特P4三、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和成人协会专家委员会P4第三节自闭症的分类英和固德(Wing)1979年一、依据根据缺乏社会湖动的自闭程度二、分类:隔离型、被动型、主动与特异型隔离型好象生活在一个与环境完全隔离的自我封闭的世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很不愿意与人接触口语表达能力差,有的一生没有口语非口语表达能力缺乏(肢体语言、目光接触)没有共想性注意力,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喜怒哀乐变化无常对光、电、冷、热等物理刺激有明显反应,但对人则默然被动型能与人接触,有时会表示自己的要求,但不主动有一定口语表达能力,但表达的意思重复简单有肢体语言等非口语表达能力,但理解能力差有一定共想性注意力,能与人分享快乐,显得特别被动有一定情绪障碍,冷漠、被动、迟钝主动与特异型自闭程度最低能与人接触,有时主动亲近他人人际交往往往单向,有一定自我中心倾向有一定口语能力,声调发音有异常有一定非口语能力,但运用差,社会沟通差第二章自闭症的出现率一、从现象看自闭症的流行率在一些国家有发展趋势。1994年在美国出版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自闭症的流行病患病率约万分之2到5。到20世纪末发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自闭症患病率为千分之1左右。2002年5月一期《时代》周刊报道,在美国10岁以下儿童中每150人就有一名自闭症患者。二、自闭症患病率的提高,与诊断标准变迁和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敏感度提高有关2001年欧洲冰岛的研究者作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自闭症流行调查,这次调查把调查者分为1974年到1983年和1984年到1993年两个人群。调查发现出生在前期的人群中(不包括非典型意义自闭症);。三、有关自闭症流行率的数据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自闭症定义和分类不同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一般学术界要求区别经典性意义上
自闭症儿童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