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消毒灭菌与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长治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孟莉
细菌极易受外界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
消毒灭菌即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抑制或杀灭外环境中及机体体表的微生物,以防止微生物污染或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方法。
生物安全(biosafety):是生物技术安全(safety of biotechnology)的简称。
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险,特别是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潜在危险。
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所导致的安全问题。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防扩散和防感染。
第一节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消毒(disinfection):。用以消毒的化学药品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
防腐(antisepsis): 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用以防腐的药品称为防腐剂。防腐剂的选择要安全和有效。
清洁: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无菌(asepsis):不存在任何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antiseptic technique)。
1、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达到杀菌目的。
(1)焚烧:最彻底的灭菌方法,但仅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
(2)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的方法,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的灭菌。
(3)干烤:一般160~170℃经2小时,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玻质注射器等的灭菌。
(4)红外线:~1000µm波长的电磁波,其中1~10µm波长的热效应最强,但只能加热物体表面,不能使物体均匀受热,灭菌所使用的温度与时间同干烤。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
第二节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焚烧
烧灼
干烤
2、湿热消毒、灭菌法
(1)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 30分钟;℃ 15~30秒;适用于不耐热物品的消毒
(2)煮沸法
(3)流动蒸气消毒法
(4)间歇蒸气灭菌法(fractional sterilization)
(5)高压蒸气灭菌法:一种最有效、最彻底的灭菌方法。 kPa()蒸气压下,℃,维持15~20min,可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巴氏消毒法
煮沸法
流动蒸气消毒法
高压蒸气灭菌法
湿热灭菌与干热灭菌的比较
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
原因
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
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
(二)辐射杀菌法
1、紫外线:240-300nm波长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最强,因其正好与DNA的吸收光谱一致。
杀菌原理: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和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和死亡。
特点:紫外线的穿透力极弱。
杀菌结果:紫外线对芽胞菌和无芽胞菌的作用不同,导致细菌的变异和死亡。
应用范围:故一般只用于空气消毒及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如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
注意事项:紫外线可损伤皮肤、眼睛,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杀菌原理:是干扰DNA合成、破坏细胞膜、引起酶系统紊乱及水分子经辐射后产生游离基和新分子,如过氧化氢,从而杀死细菌。
应用范围:
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
食品的消毒,而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电离辐射
主要是β和γ射线。
3、微波:
特点:波长1mm至1000mm的电磁波,可穿透玻璃、塑料薄膜与陶瓷等,但不能穿透金属表面
杀菌原理:
微波主要靠热效应发挥作用。微波通过介质时,使极性分子快速运动,摩擦生热,里外温度同时上升。
但微波的热效应必须在一定含水量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在干燥条件下,即使再延长消毒时间也不能达到有效灭菌。
应用范围:
常用于食品、非金属器械、检验室用品、食品用具、药杯等的消毒。
微生物学课件-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