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药理学课件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常用做需氧G+菌、G-球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的首选药,以及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的替代品。但由于第一代对胃酸不稳定、口服吸收不完全且胃肠反应明显,20世纪70年代又相继开发了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现已广泛用作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一线药物。
红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地红霉素
14元环
阿奇霉素(15元环)
麦迪霉素
乙酰麦迪霉素
螺旋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罗他霉素
16元环
分类:
抗菌作用
抗菌谱:抗菌谱窄,与青霉素相似
第一代主要对大多数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耐PG的金葡菌和MRSA也有一定作用。
对部分G-菌(淋病奈瑟菌、嗜肺军团菌)也有较大抗菌活性。
对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也有抑制作用。
第二代:抗菌范围扩大(克拉霉素: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效),对G-菌作用明显增强。
与50S亚基结合
抑制移位酶
转肽作用
mRNA位移
蛋白
合成
(-)
(-)
抗菌机制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大环内酯类作用机制
大环内酯类
移位酶
阻止肽链延长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如酯酶、磷酸化酶
改变靶位结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
外排增多: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药物泵出菌体外
MLS耐药:细菌同时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耐药(macrolides-ycins-streptogramins resistance, MLSR)
单一耐药多药耐药
药代动力学
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吸收少,故常制成肠溶片及酯化物。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能广泛分布到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低。
主要经肝脏代谢(除阿奇霉素),经胆汁排泄,有肝肠循环,胆汁中浓度高。
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分解,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故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
红霉素(erythromycin)
常用剂型:
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给药
依托红霉素
硬脂酸红霉素口服后在肠中释放出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
其他:红霉素眼膏剂
对G+菌作用强金葡菌(包括耐PG的)、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
对部分G-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及军团菌等)高度敏感。
对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也有抑制作用。
红霉素—抗菌谱:速效抑菌剂

药理学课件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紫岑旖旎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