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宝殿是佛寺的正殿。“大雄”二字,为佛的德号,说佛如同大力士一们,一切无畏。佛寺正殿是供奉佛像的殿堂,故称“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中,有供奉一尊佛像的,是供奉佛教缔造者释迦牟尼佛。一般供奉三尊佛像的,是供奉三世佛。还有一种按地域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三世佛,称为横三世佛。五佛通称东南西北中五方佛,七佛供奉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通称过去七佛。伽蓝殿和祖师殿在大雄宝殿两旁常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供奉的是最早支持释迦牟尼,护持佛法,兴建寺院的代表。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供奉的是本寺所属教派的创始人。有些佛寺的大雄宝殿两旁,不建配殿,而建配楼或配阁。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转轮藏、慈氏阁,山西大同善化寺的文殊阁、普贤阁等,在建筑艺术上配楼、配阁较之配殿更觉雄伟。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也称讲堂、经堂,是演说佛经、念经、皈戒集会的场所。在法堂里,除供奉一定的佛像之外,堂中要设法座,供高僧和尚讲经说法。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或其他殿堂讲经说法。藏经楼在佛寺的最后一进院落的后面,常建有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称为藏经楼或藏经阁。因它是高层楼阁,不仅可储存较多的经书,也收到结尾部位突出的建筑艺术效果。在藏经楼阁的两侧,设有配殿,或配楼、配阁。戒堂在较大的佛寺中设有戒坛,用来传授戒法。佛教传戒的内容十分复杂,一般分为三级、三次,也称作“三坛”。戒坛一般为方形石砌三层的台子,外面有戒坛殿罩护。戒坛殿的位置一般在佛寺的后方,自成一个院落。僧舍和茶堂在较大的寺院中,常常另辟一组建筑作为僧众居住的生活区。居住区的前半部分,一般设有僧房,即僧人宿舍;香积厨,即厨房;斋堂,即食堂;职事房,即库房。居住区的后半部分,是方丈等高级寺僧居住的处所。茶堂,是佛寺会客的接待处,往往设在寺院的东厢。宋代,汉传佛教寺院殿堂建筑平面布局逐渐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顺序修建:山门——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阁)。此外,在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通常有钟楼(东面)、鼓楼(西面)、伽蓝殿(东面)、祖师殿(西面),以及客堂、禅堂、斋堂、寝堂、浴堂、寮堂、西净(厕所)、放生池等。以上是常见的寺院建筑模式,因地理环境、地形等原因和宗派的不同,有些寺院的建筑模式也有所变化,形成了佛教寺院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一、山门和山门殿山门是进山进寺的大门。最早佛教寺院多在山林中修建,故有此称。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一个大洞门,左右各一个稍小些的洞门。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也称三门。正中的门是所谓的“空门”,是指皈依佛门要达到“四大皆空”。古印度哲学认为,物质是由“四大”要素组成的,即土、水、火、风,人只有达到“四大皆空”的认知程度,才能成佛。左边的门叫“无相门”,是指人进入此门可以达到“脱离表相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程度。右边的门叫“无作门”,是指人进入此门可以“扬善、防非、止恶”。通常人们所说的“了却尘缘,遁入空门”,就是指人要忘却人间的一切烦恼,进入山门,出家为僧。佛寺的山门即便只有一门,也呼之三门。山门是僧俗的分界。山门殿通常是一座信道式的长方形小建筑物。在殿的左右两侧各塑造一尊密迹金刚,造型为手执金刚杵的力士。在佛教传
中国文化之佛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