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循道古墓之博罗篇(明代)韩鸣凤(1540—1609),字伯仪,号海罗,博罗罗阳人。这个我们并不怎么熟悉的名字,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的名呢?又或者是通过什么途径让我们后生晚辈知道的呢?恐怕许多人还是因为他的儿子韩日缵和孙子韩宗騋(音lái)。 韩日缵是惠州晚明著名三尚书之一,官至礼部尚书,耻于与“阉党”魏忠贤为伍,以“德业声施在天下”名满朝野;而孙子韩宗騋(法名函可,敬请关注下周本栏目)则因为《再变纪》一书成为清代文字狱受害第一人,被顺治、乾隆两朝皇帝极力批判后,更是名声大振。而这些是韩鸣凤怎么也没想到的。 其实,这三代人还是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于声名显赫的仕宦家族,自小受到良好的家风所熏陶,最终拧成了晚明惠州知识分子的集体性格和人文精神:韩鸣凤的廉洁奉公,韩日缵的痛陈时弊,韩宗騋的舍身许国…… 令人遗憾的是,相对于自己的儿孙,韩鸣凤并没有成为家乡妇孺皆知的名人。他的墓葬,也湮没在杂草和岁月的灰尘下长达半个多世纪,不为人知。直到最近,热心寻宗的韩氏后人通过珍贵的光绪版《韩氏族谱》,沿着数百年前的蛛丝马迹,让韩鸣凤之墓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守母孝泣血三年 说韩鸣凤默默无闻其实并不恰当,他的生平在惠州、博罗历代地方志和《广东通志》都能找到。中国人向来看重盖棺论定,而韩鸣凤的“论定”是出自皇帝的诰书:“敦诚孝友,式榖(音gǔ)诗书,从宦而共励廉,勤发祥而笃生名。”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总结了韩鸣凤人生中走过的风风雨雨。 出身书香世家 韩鸣凤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书香世家。据光绪版《韩氏族谱》记载,博罗韩氏在元末年间由浙江山阴逃难到岭南,博罗韩氏始祖梅州公是元朝泰定元年进士及第出身,初授梅州吏目,到任后的第二年梅州发生饥荒,梅州公严格执行朝廷的赈灾命令,使得“全活者众”。梅州公的父母官形象,或多或少成为韩氏后人为官的标杆。 韩氏家族自梅州公以后,到了韩棨(音qǐ)一代,已经家族繁衍,文运亨通,“始有仕宦登甲乙科者,不绝十世”。据汪宗衍的《博罗韩氏世系表》,自韩棨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中举以后,博罗韩氏家族至明朝灭亡时,凡五代共有子孙26人取得功名,其中进士1人,举人11人,称得上是当时惠州少有的书香世家。 孝子洒泪柏竹枯 韩鸣凤正是韩棨的孙子。少年时期的韩鸣凤已经乖巧伶俐,深得韩棨的喜爱。儿子韩日缵在后来写族谱时这么描述父亲:“生而端重,弱不好弄事”。韩鸣凤还是一个标准的孝子,当他母亲黄孺人卒于抚州时,陪同在母亲身边的韩鸣凤悲痛万分,“哀哭旅次,酸动旁人”。后来,被韩鸣凤感动的抚州百姓看到他“资斧垂罄”,纷纷伸出援手,为他母亲制作了体面的棺木,让韩鸣凤护送母亲遗体回乡安葬。回乡之后,他与弟弟韩鸣金披荆斩棘,葬母于山麓,并在墓侧结庐而居,泣血相守三年。这三年来,他和弟弟“不入内室以家累,或一归,然夜分必至柩侧,虽风雨不避”。 数年后,韩鸣凤的父亲又撒手而去,他又守庐如母丧时,就连儿子得了急病也不回家。后来,晚明大儒黄道周(韩日缵门生)为韩鸣凤的神道碑撰文时,称这位孝子“洒泪则柏竹俱枯”,此等孝感真可谓惊天动地。 廉洁奉公好清官 从仕途上来说,韩鸣凤的命运并
循道古墓之博罗篇(明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