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
华林甫
《元和郡县志》四十卷, 唐李吉甫撰。原故《四库全书总目》卷 68 称: “舆记图经, 隋
称《元和郡县图志》, 北宋后图亡①, 遂自陈唐志所著录者, 率散佚无存, 其传于今者, 惟
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后称今名《元和郡县此书为最古, 其体例亦为最善, 后来虽递相
志》, 简称《元和志》。今缺卷 19、20、23、24、损益, 无能出其范围。”
35、36 全部及卷 18 景州五县内容, 实存三十《元和志》记载了 4800 多处地名, 在地
三卷余。名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主要体现在以下
李吉甫(758 年—814 年) 字弘宪, 代宗四个方面。
时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 武宗时宰相李德裕
之父。祖籍赵州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县) , 栖一、地名命名原则的归纳、
筠时徙居汲郡共城山下(今河南辉县市)。吉总结与运用
甫初以荫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 贞元年间
1 “因水为名”命名原则的最终完善。东
历太常博士, 明州长史, 忠、郴、饶三州刺
汉刘熙《释名》中最早提出了“借水以取名”,
史, 有德政。永贞元年(805 年) 八月, 宪宗
常璩《华阳国志· 汉中志》则云: 汉中郡“因
即位, 以吉甫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充翰林
水名也”, 沈约《宋书· 州郡志》寻阳太守下:
学士, 加学士承旨。元和二年(807 年) 正月
“寻阳本县名, 因水名县。”可见东晋南朝时已
拜相, 封赞皇县侯, 同年底上《元和国计
有“因水为名”的雏形。北魏郦道元又提出了
簿》, 次年九月出任淮南节度使。元和六年
“因水以名地”、“藉水以取名”、“因水以制名”
(811 年) 正月复入中枢, 再度拜相, 监修国
等说法⑥。最终明确地将它归纳为一般意义上
史, 两年后撰成《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
“因水为名”四个字原则的则是李吉甫的《元
(不含目录两卷)。元和九年(814 年) 冬暴卒,
于宰相任上, 终年五十七岁。《旧唐书》卷和郡县志》, 如该书卷 3 泾州: “后魏太武神
148、《新唐书》卷 146 有传。三年于此置泾州, 因水为名”; 卷 9 濠州: “隋
李吉甫精于地理②, 其《元和郡县志》是开皇三年改为濠州, 因水为名”; 卷 15 州: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 被认“周武帝建德六年, 于[广平] 郡置州, 以水
为是“地理鼻祖”③,“无此书而地理之学几绝为名”; 卷 29 永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 置
矣”④。该书以十道为纲, 州(府) 县为目, 记永州, 因水为名”; 卷 33 渝州: “然则巴国因水
述政区沿革, 系以户口、山川、城邑、关隘、为名”, 同卷合州赤水县: “因水为名”。“因水
亭障、古迹、物产等内容, 又创设了州为名”在《元和志》中一共出现了六次, 可见
(府) 境、八到、贡赋等项目, 这个体例为后李吉甫已将此原则作了最终的完善并加以熟练
世所继承并有发展, 其影响远及清末民初⑤, 运用了。
— 102 —
1
1
1
1
《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
与“因水为名”近似的“因川为名”原则, 县绥舆山: “宋高祖绥舆里人, 盖因里以名山
李吉甫也多次提到, 如
_元和郡县志_地名学及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