膃一、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与心理年龄莁莈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发表于1905年,是法国教育部为了设计一种鉴别儿童学习能力的工具而聘请心理学家比纳(,1857—1911)和西蒙(,1873—1961)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SimonIntelligenceScale)。该量表有30个题目,按照难度由小到大排列,以通过的题数的多少作为鉴别智力高低的标准。该测验后来于1908年作首次修订,增为58个题目,并按年龄分组,适用于3~13岁的儿童(如果该年龄组60%~90%的孩子都能通过某项测试,他们就认为该项测试适合于该年龄组的正常儿童)。1911年修订后的量表包含下列项目:蚄3岁:羄指点鼻子、眼睛和嘴。膈重复两位数字。薆列举图画中物体。肃说出自己的姓氏。蒀重复一个由6个音节组成的句子。艿6岁:蚅区别早晨和晚上。蒂通过用途定义一个词(如叉子是用来吃东西的)。膀照样子画一个菱形。芁数出13便士。羇在图画中指出画得丑的脸和好看的脸。膆9岁:袁从20苏中找出零钱。肈高于用途定义词汇(如叉子是一种进餐的工具)。膆分出9种钱币的价值。薅按顺序报出月份的名字。蚁回答简单的“理解问题”(如错过火车后怎么办?──等下一趟车)。腿12岁:蒈抵抗暗示(让孩子看四对不同长度的线条,然后问每对中哪一根长些;最后一对线条的长度是一样的)。肅用3个给定的词汇组成一个句子。莂3分钟内说出60个单词。芁对3个抽象词进行定义(慈善、公正、善良)。薆根据一个顺序打乱的句子,说出它的意义。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奠定了智力测验编制的科学基础。在理论上,比纳—西蒙智力量表首创了心理年龄(mentalage)的概念。先将量表题目根据难度进行年龄分组,然后根据儿童在量表上通过的题目层次及题目数,确定其心理年龄。心理年龄的观念在心理测验的编制上至今仍在使用。在实践上,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是根据语文、算术、常识等题目的实际作业成绩来判定智力的高低,这不仅符合一般的看法,而且也具有教育上的实质意义,为其后智力测验的广泛流行奠定了基础。膂肈二、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与智商罿袃袂肀肇莃蚃膁比纳—西蒙智力量表问世后迅即传至世界各国,尤其是在美国的改进使其更为适用。当中以推孟(Terman,1916,1937,1960,1972)在斯坦福大学先后四次修订而成的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tanford-IntelligenceScale)最为有名。该量表包括一系列的分测验,每一个分测验适合一个特定的心理年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修订为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后,最大的改变是将原来表示智力高低的心理年龄改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简称IQ)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MA)与其实足年龄(CA)的比值,因而也称为比率智商(ratioIQ)。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膅举例来说,某儿童实足年龄为8岁2个月,如以月数表示,他的实足年龄即为98个月,即CA=98。设该童接受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后的成绩是:通过8岁组的全部题目,其基本心理年龄得96个月;通过9岁组的4个题目,再加8个月;通过10岁组的2个题目,再加4个月;11岁组(及以后)的题目全未通过。总计该童成绩,其心理年龄计为108个月,即MA=108。按智商公式计算,得出其智商为110。羆智商是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的得数,所以智商为1
比纳西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