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汤向东(广州市天河中学 510630)
内容提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课程也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关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和美术设计整合的实验,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实践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那么,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呢?
一、课程整合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学校里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纵观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是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已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并正积极向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方向迈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只要能为课程服务,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是为了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问题而编程。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