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高青(1976—)、女、汉、中级职称,主要从事高校基础数学教学及研究.
山东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 257091 高青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解析几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解析几何教学的彻底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环境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同时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是知识创新,因此,国家和民族要发展知识经济关键是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面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识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我们教师依据学科内容和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以便让学习者在情境之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反应、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1]。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他的指导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2]:
首先是教与学的活动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其次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最后是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实现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课程进行整合,可以
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