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晋巧(历史学2010级2班201016031228)【摘要】中日双方的传统友谊,大多表现在文化的交流学习上。中日文化交流在唐代达到高峰,唐代中日音乐交流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范本。盛世唐朝的人民学习并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了自己灿烂的乐舞文化,同时通过“遣唐使”等制度,唐朝的乐舞传播到日本,又在日本人民的发扬下新生,对日本乐舞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关键词】唐朝;日本;乐舞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民族的杂居融合,国内各民族间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为隋唐音乐的兴起蓬勃提供了条件。隋朝统一南北后,继承了南北朝的文化——包括乐舞文化。唐代时值盛世,在音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雅乐、散乐以及佛教音乐等蓬勃兴盛。在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的时候,其中有不少传入日本,对日本的乐舞产生了很大影响。日语中“音乐”一词来源于中国,说明了包括音乐在内的中日两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共通性。通过“遣唐使”制度,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带回本国,促成了日本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的综合发展和并行生长。在先进的唐朝乐舞文化的影响下,日本这一时期的乐舞可谓是蓬勃发展了。一、唐朝乐舞文化的发展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继承和发扬南北朝文化传统,广泛吸收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文化,因此,新的音乐得到发展并普遍传播。唐朝原有音乐机构太乐署、鼓吹署、教坊,由太常寺管辖。唐高祖将隋九部①伎扩充为十部伎,即取消《礼毕》而增加《高昌伎》和《燕月伎》,八世纪初,玄宗又在原有“教坊”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设置“教坊”、“内教坊”、“梨园”等,用以专门培养乐伎②,传习俗乐,是收集民间乐舞、培养乐工的地方,也是提高乐舞艺术、传播乐舞的地方。在唐玄宗的提倡下,乐舞盛行,风靡一时。中原音乐和边疆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及外来音乐的长期接触融合,诞生了新的乐舞文化——“唐乐”,唐乐以中原音乐为根本,吸收各地区优秀的新鲜的音乐成分,有国际意义的内容,同时又是中载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燕乐”[1],由可此可见,唐乐以中原民间音乐为基础,并吸收国内各民族的音乐成果以及外来音乐因素而形成的新音乐。二、唐朝乐舞文化的对日影响日本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而其对中国乐舞文化的引进更是有悠久的历史,日本考古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日本山阴、北陆等地发现的铜铎估计是最早的体现了。铜铎模仿中国的古钟铸造,形制和中国古代的“编钟”极其相似,只是铎身的图案花纹是日本民族风格的。这就仿佛奠定了日本对中国乐舞文化吸收又创新的学习基调。,担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其中不乏音乐长和音乐生。公元716年入唐的吉备真备是日本留学生的代表,在中国学习经史、博涉众艺达17年。735年回国时,带回方响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12条,《乐书要录》10卷。律管是定乐律的标准仪器,《乐书要录》相传为武则天所撰,是研究唐唐代乐律问题的重要材料,这些都对发展日本音乐起了重要作用。日本音乐家藤原贞敏曾任“遣唐使准判官”,在中国时跟着刘二郎学习琵琶,“未几,殆尽其妙。二郎重授谱数十卷,以女妻之,女亦善琴筝……二郎赠以紫檀,紫藤琵琶歌一张,贞敏持归,终为朝廷重器。”[2]唐开成四年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