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宗教般的虔诚致敬-历史论文向大师宗教般的虔诚致敬 TV纪录频道八集纪录片《京剧》6月3日起在央视一套播出。《定军山·溯源》、《宇宙锋,呐喊》、《借东风·传承》、《大登殿·绽放》、《生死恨·抗争》、《凤还巢·坤伶》、《荒山泪·江湖》、《群英会·新生》……每集以一个经典剧目命名,串连出几代京剧人的艺术人生。总导演之一康健宁在接受者采访时说,京剧的诞生与发展,正赶上了中华民族千年未有之变局,它的历史复杂而明亮。舞台上色彩斑斓,舞台背后的故事更加曲折,可谓人生如戏。“我们抓住四个字:人同此心。很多人可能不懂京剧,但京剧艺人的故事,一样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京剧是乡音,没有乡音就是孤魂野鬼作为资深票友和国内纪录片界元老,康健宁从1998年就想拍一部关于京剧的纪录片。男一位总导演蒋樾早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拍《京剧》对于他来说更是酝酿多年的“职业使命”。蒋樾回忆道,写大学毕业作品时,四句唱词闷了好几天憋不出来。“当时觉得,创作京剧实在是太难了,还是拍纪录片容易些。”蒋樾对本刊记者说,京剧博大精深,在有限的篇幅中,只能尽己所能“致敬”,希望观众从中看到文化的美,了解到京剧为什么可以成为国粹,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京剧演员在长城、故宫、麦田、黄浦江游轮上演唱和舞水袖,时空交错,画美唯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康健宁解释,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为了表现京剧意念的传播已冲出小小的舞台,而且最早的京剧本来就不是在舞台上演出的,是走街串巷、在乡野中表演的。康健宁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台收音机,母亲一边缝衣服,一边轻声地跟着收音机哼唱京剧,那一幕他总也忘不了。“在社会单调、孤独的时候,京剧几乎是百姓唯一的慰藉。”黄宗江说过,京剧是他的乡音。这句话让康健宁特别感动。“人是需要乡音的,没有乡音就是孤魂野鬼。我在英国的时候,有一天在街上突然听到一声京胡的声音,虽然我不是北京人,但是那一刹那我感到我跟京剧关系非常密切。”了解制造产品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产品八集《京剧》,讲述40个名家的故事,采访247人,内容含量非常庞大,用康健宁的话说,一个梅兰芳其实就能拍八集。康健宁解释道,之所以选择这40位名家,绝不只是名气大。“每一位能够成为大师的人,必然是对京剧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做出了前人没有做出的事情,也许是开创了一个流派,也许是对唱腔进行了变革。”247位受访者包括健在的京剧名角儿、“名票”、已故名家的亲属及专家学者。由于受访者大多数年事已高,有些人还没看到片子播出就已经去世,比如梅兰芳的最后一任琴师姜凤山,已于2012年12月22日去世,蒋樾对他的采访从2004年就开始了,拍摄了很多次。十几年来,有很多片子对京剧进行各个角度的表达,但大多是“从戏园子到戏园子”,以传统经典剧目来衬托人物。新拍的《京剧》想要说什么?主创团队在各种思路和主题方向间取舍,最终达成共识:要让观众看到京剧大师命运与时代的交融关系。康健宁和蒋樾都谈到,一部八集纪录片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把京剧的名家名段、一招一式都表现出来,能拍两千集。在现有篇幅里,创作者希望能让不懂京剧的人、让年轻人能够对京剧感兴趣。康健宁认为,吸引年轻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让他们仅仅了解一个产品,更要让他们了解制造产品的人”。“只是演折子戏让年轻人看,让他们记住一些唱腔唱段,这样就能让京剧欣赏习惯在年轻人
向大师宗教般的虔诚致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