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保持安静-科学论文让我们保持安静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声音》单元的经典课,许多版本的教材都编写了这一课。一般的思路是:先制造声音,提出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的假设,再寻找更多声音与振动相联系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多年的实践下来,我发现这样上并不能让学生将声音和振动建立联系,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制造声音的方法,很难发现这些方法产生了共同的效果——振动。于是常常看到这样的课例:在课的结尾老师问:现在你能说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学生回答:是敲击、摩擦、弹……仍然回到了具体的方法上。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并不能在课上理解何为振动,常常只是把振动简单地等同为“动”,对这个概念是模糊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这一课重新思考,反其道行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家都制造声音,那我们就先保持安静吧。一、保持安静——将声音与“动”——保持安静,要求:保持安静,但要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出示以下任务:把书本翻开到第30页;打开文具盒;拿出铅笔;在记录纸上写下组号。发出一次声音就记犯规一次,老师也一样。:刚才同学们包括老师为什么会犯规?请学生详细地谈一谈刚刚发出声音的原因。:保持安静真不容易呢。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怎样才能保持绝对的安静呢?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人不能动,周围的物体也不能动,才能保持安静。:那么,反过来说怎样就会产生声音?学生交流后提出假设:要发出声音就得动起来。意图:说要保持安静却实在做不到安静,正是在这动与静的矛盾中,学生能够在声音与“动”之间建立起联系。二、:我们的想法一定正确吗?要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如果找到什么现象就说明想法不成立呢?(动不发声,发声不动。)小组活动,之后汇报交流:你认为这个想法正确吗?你找到了什么证据?:有没有不动就能发出声音的现象?动的物体不发声的现象有吗?你是怎么让它动的?(学生演示)换一种动法能发出声音吗?(学生演示。):看来光是动还不行。问题出在它应该怎么动上发出声音时的动是很有特点的。在刚才的研究中你发现了吗?请大家弹一弹尺,拨一拨皮筋,观察“动”的特点,把它画或写在记录纸上学生活动,之后用图画、语言描述或借助手势描述等方式汇报。:像这样在一个位置附近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运动就叫振动。:皮筋、尺的振动很明显。可更多的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很细微,看不出来,比如音叉。大家来感受一下,它发声时在振动吗?学生活动、描述。小结:虽然很不明显,但它确实在振动。很多物体跟音叉一样,发声时的振动用肉眼很难观察,但它们都在振动。。提问:音叉的响声持续时间太长了,我想让它一响之后马上停下来,有什么办法?大家试一试。学生活动,汇报演示。提问:为什么一捏音叉就没有声音了?捏的目的是什么?你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的?小结:要让它不发声,别让它振动就行了。:现在你能说说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吗?意图:物体动起来就一定能发出声音吗?这个环节进入“动”的第二个层次,让学生发现必须是一种特殊的“动”才会发出声音。首先让学生对第一个环节得出的初步结论质疑,通过讨论明确寻找证据的方向,那就是如果找到发声的物体不动或者动的物体不发声就可以推翻原先的
让我们保持安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