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版“路不拾遗”谈高中政治教学的情境导入
据《工人日报》撰文的新版“路不拾遗”的故事梗概如下:“不会是骗子设的陷阱吧?” 5月28日晚,江苏省兴化市城区一条小巷内,面对路上的一只钱包,路人纷纷绕着走,最终,下班回家的一位女士“鼓起勇气”捡了起来,打开后吓了一跳:里面除现金外,还有价值百万元的银行卡和票据等。 路上躺着一只钱包,没有人去捡,这是古人的路不拾遗。可现在没有人去捡,是因为不敢,怕是骗子设下的陷阱,这是新版的“路不拾遗”。新旧对比,新版 “路不拾遗”,折射的是对诚信和法律的双重担忧。
新版“路不拾遗”很容易使人想起“不敢扶”。在路上见到一个老人摔倒了,你敢不敢毫不犹豫地扶老人?估计说敢扶的人不多了。因为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可能面临一定风险,即可能被老人告上法庭,说你是撞倒老人的“元凶”。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看见路上的钱包,不用想,先捡起来,再想办法还给失主;看到有人摔倒了,不用想,先去扶起来。可现在做好事前首先要学会 “保护”自己——做好事,变得如此麻烦和无奈,以后还会有多少人会去做好事?
新版“路不拾遗”揭示了传统道德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好素材,思想政治新课程强调“立足于现实,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这种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就把思想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把学习也当作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所以我们的政治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周围生活中的事例作为一个情境导入到政治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政治教学是鲜活的、生动的。而身边的问题情境比比皆是: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世界性的金融风暴,人类对自然的恶意透支等等,如何把这些作为一个个情境导入高中政治教学,下面我就问题情境的尝试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有所变化,设计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让学生如临其境,真正融入其中,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
一、利用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首先以愉快好奇的心情去迎接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去探究、思考问题,以便解决问题,使得教学目标更容易达到。前面所说的新版“路不拾遗”的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是你将会怎么做,请续编故事结尾”。在问题讨论中,学生们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靠批评和指责,还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让学生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来认识社会道德现象,来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在高一《经济生活》中讲到“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时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课后让同学们分成小组调查学校“白色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要求为之出谋划策,并在课堂上让各组汇报调查情况。同学们接到这个任务后个个跃跃欲试,立即积极地投入到调查中,可以看到每组同学放学后都很努力地去展开调查,每个小组还经常在一起讨论并拟定下一步计划,几天后每个小组都能认真在一起总结,写出调查报告,在各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在全校发出“保护环境,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由新版“路不拾遗”谈高中政治教学的情境导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