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鸯 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教师往往在教育教学中过多地约束孩子的行为,从而束缚了孩子的发展。可是,《纲要》中明确要求教师应“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获取主动的发展”,这似乎和教师为了安全而约束幼儿的行为相矛盾。那么,在实践中教师究竟该怎样来处理这一矛盾呢?【案例描述】为了修好坏了的椅子和小床,我和生活老师从资源室里借来了铁锤、铁钳等工具。当我们正在修理时,铁锤的敲打声吸引了一部分活动刚结束的孩子,他们围着我俩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你们在干什么?咦,这是铁锤、铁钳。”“老师,智涵说得对吗?”“老师,我想和你们一样,用铁锤砸钉子,好吗?”还没等我开口,生活老师就大声说:“这不是你们玩的玩具,这是铁做的工具,你们不会用,会伤到的,危险!知道吗?”面面相觑的孩子们愣了片刻,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危险。”一哲、俊杰等几个孩子还接着说:“我们小心一点,不就行了吗?”看着孩子们恳求的目光,我心想,难道因为担心危险,我们就非得剥夺孩子们对铁锤、铁钳的兴趣吗?于是,我小心翼翼地让孩子们轮流尝试着使用铁锤、铁钳这两样工具。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自觉地遵守着轮流玩的规则。但由于人多,加上时间、安全等因素,我和生活老师只象征性地让孩子们“用了”一下铁锤和铁钳,就草草收场了。收场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带着恳求的语气说:“老师,我还要玩……”但我和生活老师假装没听见,违心地终止了孩子们这种强烈的探索兴趣。【案例分析】后来的几天里。“我还要玩”的呼声一直萦绕在我耳边。《纲要》中强调孩子的学习不但要生活化,还要重视发展孩子实际探究问题的能力。孩子探索铁锤、铁钳等工具的兴趣就源自于生活,但我却因为安全顾虑而没有以此为契机引导孩子生成相关的探索活动。对照《纲要》理念,我不断地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追问:难道为了保证安全,就只能以牺牲孩子的探索兴趣为代价吗?带着这一疑问,我认真做了再次探索铁锤、铁钳等工具的准备,在让孩子们明确了使用这些工具的注意事项后,我组织了“剪铁线”“钉钉子"等系列小组活动。由于做好了安全等方面的准备工作,活动中并没有出现我所担心的安全问题。相反,孩子们充分地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并初步学会了使用这些日常生活工具的方法。【案例反思】,又要鼓励孩子的探索兴趣。在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对一些安全隐患较多的活动特别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因为怕不安全,而抹杀了孩子的探索兴趣。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掌握了基本的安全方法,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的探索兴趣。
幼儿个案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