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宝山2013-05-0815:47:00阅读:153来源:大理市政府巍宝山距巍山古城东南面十公里处,最高海拔2509米,,主景区6平方公里。巍宝山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南诏发祥地为一体,是巍山县重点文物集中之地和主要旅游景区。1987年12月,山中道教古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巍宝山长春洞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把巍宝山列为中国14座道教名山之一。巍宝山因道教而名,道教因巍宝山而盛。道教文化在巍宝山景区发展中起着核心和灵魂作用。巍宝山道教有如下特点一是巍宝山道教历史悠久,道观众多。据史籍记载,在汉代就有名士孟优(孟获之兄)在山中传教。唐初,源于四川鹤鸣山张道陵(俗称张天师)创立的“五斗米教”传入巍宝山,成为当地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一。唐代中期,南诏国极力倡导佛教,在佛道消长相争中,巍宝山仍是大理地区的主要道场。明清时期,为避战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大批道人移居巍宝山,在武当山、青城山之间往来奔走云游,道教在巍宝山盛极一时,鼎盛时期,道人多达三百余人。道人在此地大兴土木,广建宫观,设置道场,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文昌宫、主君阁、老君殿、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三清殿、三公主殿、财神殿、青霞观、灵宫殿、斗姥阁、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等22多座道观殿宇。这些宫观依山就势,曲径通幽、出阁架斗、雄浑古雅,工艺精湛,布局精美巧妙,完整的保留着明、清的古建筑风格,体现出道家的文化意韵。这些全真道士们做功的修练场所,今天仍吸引着不少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中国道教协会的权威人士曾专程考察巍宝山,先后留下“巍宝仙踪”、“巍宝仙境”的墨迹。巍宝山的壁画和木雕艺术成为罕见文化瑰宝。在文昌宫的文龙亭,保存着清代乾隆年间的彝族踏歌壁画,是研究彝族歌舞、服饰、社会风情的珍贵文物。长春洞大殿上数十幅群仙会宴图、三皇图、九龙图等,颜色鲜艳,画笔流畅,还有镂空雕龙图、八仙过海雕刻等都是艺术珍品,是研究宗教、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料。二是道教在巍宝山还兼收了彝族的原始宗教成分。巡山殿便是这一特征的代表。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躬耕于巍宝山,后受太上老君点化成为南诏王,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神,成为道教名山特有的一尊神。道教在巍宝山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根植于当地民族宗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三是巍宝山道教派别较多,能够和谐共处。明末清初,外来的道士在巍宝山辟道场传道教,他们以全真教的道教丛林制度,兴建道观。全真教中又有龙门派、天仙派之分。在民间还流传着不出家,平时可以吃荤的正一教流派。这些道派各有自己的侧重和特色,形成了巍山道教各派共存共荣的局面。巍宝山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道教风格造就了“巍宝仙踪”这一著名景观,山中幽景古观、异井奇泉、山峰云景,构成了巍宝山史上著名的“天门锁胜、拱城远眺、美女瞻云、龙池烟柳,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藏春”八大胜景。巍宝山幽、秀、峻、险,历史上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道家的《老子》、《庄子》等经典,至今仍然展现出东方特有的智慧魅力。道教文化对中国人的政治、艺术、思维、养生、处世、修养等起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巍宝山上保留完整的22
巍宝山景点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