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宗教信仰第一节佛教第二节道教第三节基督教第四节伊斯兰教第五节宗教文化与艺术第一节佛教云南民族信仰的佛教部派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佛陀逝世100年后,佛教僧侣集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二世纪间,从大众部中又分出大乘派,声称其教旨在于“普渡众生”,而把以前的佛教成为“小乘佛教”;上座部认为认为自己始终坚持佛陀的教义,故为“上座部”。以后大约在公元六七世纪,大乘佛教的某些部派与印度的婆罗门教相调和,形成了大乘密教。印度阿育王时期(前273——232年),有上座部著名长老目犍连主持,行了佛教第三次集结,同时派出九团僧侣到印度各地及周围国家传教。到公元二世纪时,由于迦腻色迦(Kaniska)王的推崇,佛教更加发展。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通称南传佛教;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的汉语经典系及我国蒙藏地区的藏语经典系统称北传佛教。而印度本土佛教自公元九世纪时逐渐衰落,十三世纪归于消灭,十九世纪渐始复兴。云南地区流传的佛教派别齐全,有南传上座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滇密(阿吒力教)。一、南传上座部佛教1、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的时间,民间和学术界都有争议,主要有以下观点:公元前三四世纪说,主要依据是傣文佛经《帕萨坦》的记述;公元前后说,也是依据傣文史料〈波那拉坦〉的记述;公元六七世纪即隋末唐初说,以及市盟海的《地方大事记》,刀永明、颜思九主之,但此时东南亚流传的是阿育王信奉的说一切有部,也有梵文南传上座部,非巴利语系上座部;中唐说,黄惠琨主之;十一世纪说。南传上座部不过,具体地考察后我们认为,南传佛教传人云南的时间,应在元代,确切地说,为13至14世纪,而且,这仅仅是早期传人,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直到15世纪以后,南传上座部佛教才大规模传人云南,并开始对傣族等边疆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了大的影响。一、南传上座部佛教2、傣族、布朗族信奉的佛教派别较早传人西双版纳等地并且至今仍为人们信奉的,是润派。润派分“坝派”和“孙派”,两派对戒律的解释有所不同,故在修持和生活方式上也略有区别:一、“坝派”僧人一般居处山中,以托钵乞食为生,日食一餐,过午不食,不食荤,不杀生,以麂皮为坐垫,树皮为被,石头为枕,行路不左顾右盼,下山入坝不人民居,禅修中不逃避也不驱赶虫蝇猛兽,终身修苦行,很少还俗者。“孙派”僧人居处佛寺,与村民往来频繁,出家还俗较多而且自由,常主持宗教仪式,热闹不可终日,戒律较宽松。二、“坝派”佛寺最初建盖在山林中,后来才逐渐在村寨中建盖,无寺奴,也无寺产。“孙派”佛寺则一开始就建盖在村寨中,通常均有寺奴和寺田,僧侣个人或养马,或经商,或放高利贷,并收取群众布施的财物,故不少人都有个人财产。三、“坝派”为男孩举行升沙弥仪式时,要骑马去,人寺诵经时着俗装,仪式结束后再换袈裟;“孙派”则由人将儿童背着去,诵经时虽着俗装,但要袒露左臂,也是仪式结束后才穿袈裟。“坝派”和“孙派”并不是润派传人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后形成的新派别,而是在传人云南之前就已分成两派。原来,14世纪末15世纪初,中南半岛诸国上座部佛教兴盛,并且对斯里兰卡的村居派特别推崇。“坝派”和“孙派”的区别以清迈为中心的泰国北部的兰那被称为“润国”,因此在那里兴盛的佛教就被称为“润派”。润派在14世纪中晚期从林居派分出住田园派。他们对佛法的解释并没有区别,但在对戒律的解释上则存在不同的意见。村居派主张严格遵守戒条,而住田园派则对戒律作了一些改革,主张僧人可以参加信众的各种佛事活动。于是,他们各自分别建立自己的寺庙和戒堂,单独按照戒律规定开展各种僧团活动。林居派在清迈的中心寺院叫“瓦坝亮”,住田园派的中心寺院叫“瓦孙诺”。15世纪中叶,这两派都分别传到缅甸掸邦景栋,并在那里建立中心佛寺,住田园派的叫“瓦贺空”,林居派的仍叫“瓦坝亮”。后来,住田园派从缅甸景栋主要传人西双版纳的勐笼、景洪、勐腊、勐捧、易武、勐养和勐旺等傣族地区;林居派主要传到西定和布朗山的布朗族地区,景真、勐混、勐海、勐遮和勐阿的傣族地区。傣族称住田园派为“摆孙”(“摆”是走、往之意,“孙”是田园之意),称林居派为“摆坝”(“坝”是山林之意)。这样,西双版纳等地才有了“摆孙”和“摆坝”。“孙派”和“坝派”传人西双版纳的时间,可以说就是可考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传人云南的具体时间。14世纪以后,润派的“摆奘“、”朵列“、”左抵“等派先后传入德宏、临沧地区,并得到广泛信仰。一、南传上座部佛教3、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义、戒律及僧侣寺庙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教义基本一致。都讲“四谛”。“八正道”(八种通向涅盘境界的正确途径),“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构成人及一切生命,以至整个世界的基础),“十二因缘”(过去、
宗教信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