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第三节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第四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第一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工业化初期,人类将注意力放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上,很少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城镇土地利用方面一味地追求土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地利用的目标不再是经济效益至上,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也不再是人们追求的惟一目标。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 性
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讲,南方土地的建筑密度大于北方,原因是南方的住宅对光照要求不强;北方则相反,为了使每个居住单元要都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物的间距必然要大于南方。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 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 用形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克思具有独到的见解。
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结构,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化学结构是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除了与农业化学和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种植什么作物,即用途有关。因为,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即吸收能力)也不相同。
人工肥力与人的劳动能力也不同。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农业可以立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和土地的化学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一样,是土地的所谓自然肥力的要素”。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力了。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济肥力。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把“报酬”定义为“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这样便于对问题进行研究。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的报酬就可以了,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除了要研究物质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
=
产出的实物量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报酬
(实物形态)
=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报酬
(价值形态)
=
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
(或货币额)
报酬
(价格形态)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