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建筑雕塑比较研究-社会科学论文基于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建筑雕塑比较研究 陈希(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建筑雕塑是建筑艺术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渊源入手,分析了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下的建筑雕塑的异同,试图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 :文化;中西方;建筑;雕塑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19-02雕塑是建筑这门古老艺术中最常用的装饰手法,它既在视觉上丰富了建筑的外观特征,同时又表达了多种寓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建筑雕刻都有各自的风格,总的来说分为中西方两大体系。一、中西方建筑雕塑文化内涵之比较(一)西方古典文化对建筑雕塑的影响西方文明的源头在于基督教文化和自身本土文化的融合,而西方的本土文化追根溯源就是希腊文化。这里的希腊,指的是古代希腊,它是一个宽广的时空概念。古希腊是一个自由富有理想的民族,古希腊神话的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1],这说明在希腊人眼中神仙也和凡人一样,有着相同的外貌和性格。因此其雕塑风格具有写实主义和人本主义特点,以人体比例尺度为审美标准,造就了优雅知性、端庄、平和的美。罗马是对希腊文化的全面继承者,罗马人较之希腊人更加骁勇,少了理想主义,多了务实的态度,这使得罗马建筑在希腊建筑的基础上青出于蓝,规模宏大,雄伟壮丽。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日耳曼等蛮族的入侵,倒退到了野蛮原始的时代。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会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分裂了,西欧天主教一统天下,东欧拜占庭帝国在喘息中延续了近千年,逐渐发展为东正教,而后又被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领。纵观这一时期的欧洲,宗教力量笼罩着天空,建筑最大的成就体现在宗教建筑上,即教堂和修道院。教堂建筑庄严肃穆,寄托着人们对天国这一彼岸世界的理想。建筑雕塑在教堂的建设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具备着装饰功能,还承担着教化、布道的任务。(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雕塑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前后,在遥远的东方,也正处于一个思想高度繁荣、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迎来第一个大发展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井田制日益被新兴的封建制取代,商业和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物质基础为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大量高台宫室建筑出现了,并且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华丽,建筑装饰也有了较大发展。史料典籍就曾记载鲁庄公的宫室在椽子上雕刻装饰纹样的事件。然而,此时涌现的大批先贤圣哲们,如墨子、庄子等,对建筑装饰持反对甚至深恶痛绝的态度,认为这种刻意雕琢,追求雕刻形式的美,是对材料资源的浪费;先秦思想家则推崇朴素之美。因此,这一时期建筑雕塑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并未到达繁荣的程度。中国的建筑雕塑的大发展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源于印度,传人我国后以迅雷之势蔓延开来,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后扎下根。佛教的兴盛推动了佛教建筑的修建,而佛教建筑是离不开雕塑的,客观上推动了建筑雕塑的繁荣。自此之后的中国古代建筑就与雕塑结下不解之缘,雕塑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对建筑雕塑的影响是很大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儒家的社会等级思
基于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建筑雕塑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