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谱写亲情
摘要:引导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使之受到人文熏陶,是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难点。本文结合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习作“给父母说说心里话”进行作文指导,并运用经验总结法,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抒写父母之爱,表达真情,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习作指导;父母之爱;感悟;抒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少年教育中让少年体验个人成长对长辈的义务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以“给父母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习作,但从以往学生习作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偏离了本单元的主题,而是单纯地给父母提一些建议,选择的材料也很普通。为此,我安排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学美文的同时,学习表达对父母之爱。
,感悟父母之爱,领会表达方法
(1)学习教材提供的文本。单元组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四篇课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不管是‘精彩极了’的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指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因而,我们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品味并感受“父母之爱
”的伟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而,在文本的学习中,还要了解掌握构筑表现父母之爱的描写方法: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
(2)阅读教材之外的名作。教材虽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所提供的文本毕竟有限,而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与习作方法,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名家作品,既让学生感受了父母之爱,又积累了文章呈现的写作方法。
,感知父母之爱,获取亲情素材
(1)从回忆中找材料。边学文,边布置学生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例子。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又能让学生从回忆中找到典型的习作素材。
(2)从采访中找材料。要求学生边采访家长边记录事例。家长所列举的事例更有理性,能从全面的角度来把握为孩子“付出的爱”,让学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父母之爱,同时积累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写作素材。
(3)从“反”例中找材料。爱有慈爱,也有严爱。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和自己相处过程中自己不理解或不满的事例,并想想他们的出发点会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父母之爱,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这既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又扩大了选材的范围。
(4)从反思中找材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叛逆的思想苗头,往往会逆着父母的思维做事,但事后又会感到后悔。因此,借习作选材机会,让学生思考:你对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后悔的事?他们面对你的伤害,又是怎么处理的?这样做既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又在习作的选材上有新的突破。
,感谢父母之爱,表现血浓亲情
(1)重温写法。学生有了充分的表达欲望后,重温本单元学过的写作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片段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父母之爱。
(2)片段练笔。建构主义认为:“引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
用“爱”谱写亲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