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剑不期乎镆铘
【摘要】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微课”、“慕课”又对传统课堂进行翻转。与时俱进、借鉴吸纳本无可非议,但必须考虑更新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不能为模式而模式。要研究各种教学模式产生的基础,明确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实效结合本地、本校、本班、本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进而产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生成;仿“微”盲“慕”;法所以法;注重实效
毋庸赘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改变。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改革的方式从来都不可能整齐划一。“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考查近几年来比较有影响的各种教学模式,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有它自身产生的特定条件和着力解决的个性问题。杜郎口作为乡村学校创造的一个教育神话,其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当初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行颇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悲壮;昌乐建立“271学习动车组”,对教材内容进行两成不讲、七成讨论、一成点拨的处理并收到实际效果,凭的是高考名校、“领跑高中”的优势;郑州的“课堂自主”的前提是借地处省会、硬件条件好的
“网络环境”优势,能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把高效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嫁接,实现新技术与新文化的高度融合;铜都作为民办双语学校,构建“五环大课堂”是为突破民办学校“生源基础差”的瓶颈,破解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的难题……无论冠以怎样的名词术语,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都要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当前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忽视地域的差别、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状况等客观差异,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套用别人的现成模式,如何使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慕课”“微课”又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俨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风向标,实现课堂的“翻转”似乎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又一个浪潮。这种舶来的教学形式,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甚至有专家放言:“慕课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不禁想起了鲁迅笔下柔石的一句话:“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我们知道,“微课”起初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是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环节进行的教学过程,其短小、精悍、便捷的特点对于学习者非常有利。而“慕课”起源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全民化、全球化的进程。把讲授方式迁移到了课前,课堂上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巩固强化知识,提升表达、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综合素质,这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极有裨益的。但要大规模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我们必须思考:当今的中国,当下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符合新课标的总体要求?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节奏来对待这种漂洋过海而来的新生事物,才能让它在中国的土壤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我看来,微课、慕课的实施有三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第一,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课堂生成,也不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没有具体的班级、具体的学生,微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
良剑不期乎镆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