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药物治疗
苏州大学附属一院蒋文平
2007年3月
1. AF分类
(1) 初发AF
(2) 阵发AF 自限性
(3) 持续性AF 转复恢复窦律
(4) 持久AF 转复失败或不转复
2. AF发病率
(1) <40 %
(2) -1%
(3) 80岁以上发病率8%
(4) 75岁以上女性AF多于男性
3. AF后果
(1) AF使总死亡率上升,卒中发生率增加,引发HF,
尤其女性
(2) HF引发AF,AF加重HF
(3) AF病人死亡率比窦律者增加1倍
(4) 非瓣膜AF缺血性卒中5%/年,5-7倍于无AF者
4. 相关心律失常
(1) AT、AFL
(2) 典型AFL 规则锯齿状f波
II、III、avF倒置、V1直立
频率240-320次/分,2:1-4:1传导
(3) AF AFL
5. AF 治疗
(1) 室率控制
(2) 复律、窦律维持
(3) 抗凝治疗
6. AF心室率控制
I类推荐治疗
(1) 持续或持久性AF,应用BBs或non-Bs
控制室率(B)
(2) 不合并旁道静注BB(esmolol、metoprolol、
propranolol);non-B(verapamil,
Diltiazem) 用于急性控制HR。低血压、HF时不能应用(B)
(3) HF者,不合并旁道可静注地高辛、AM控制HR (B)
(4) 地高辛口服,控制静息状态的HR
和HF、LVD时的HR (B)
IIa类推
(1) 地高辛加用BBs或non-B控制静息和运动时
HR,药物选择应个体化,剂量调整避免心率过慢(B)
(2) 药物控制不满意,采取房室结或旁道消融(B)
(3) 静注AM控制HR,用于其他方法无效或有禁忌症者(C)
(4) AF和旁道患者电转复尚不需要,静注普酰胺或依布利
特转成窦律(C)
IIb类推荐
(1) BBs、non-Bs、地高辛单用或合用控制静息
和运动HR不满意,口服AM有助于控制HR (C)
(2)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F+WPW、静注普酰胺、AM、丙吡
胺、依布利特(B)
(3) 药物不能控制HR,或心速引起心肌病,采用AVN消融
控制HR (C)
III类推荐
(1) 洋地黄不是控制阵发性AF心室率的唯一药物(B)
(2) AVN消融不能用于未尝试过药物控制HR的AF病人
(3) 不推荐non-Bs用于失代偿HF的AF病人
(4) 不推荐洋地黄、non-Bs用于AF+预激病人
房颤--蒋-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