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改革导论性教育心得.docx高等教育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有关研究,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大致被分为以下几类理论研究型、应用开发研究型、应用型和操作型[1~2],学校则被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等。上述分类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势或者是环境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不同层次的学校相继出现,高校的差别加大。适当的学校教育目标的区分,加之与其相适应的各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具体规则的制订,最终受益的必然是学生和社会;否则,如果千篇一律,一刀切,则必然影响到学校培养德、智、体皆备的劳动者这一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高校,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作为中国特色办学的产物,十几年来独立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渐重要。浙江省作为国内民资办学发展迅速和成功的省份,独立学院更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适合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创新性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在机械类大一新生中开展机械创新导引性教学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看法。 2课程设置时的几点思考尽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但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培养这一点上则是相同的,在机械类专业的大一新生开设创新导引性课程可以说是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后的一种结果。 1创新教育的时间段安排问题。随着社会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大学开展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一般的安排为在入学阶段介绍一通用性的创新常识,如创新思维和创新的一般概念,而将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教育安排在2~3年级,对于早期的创新教育是否与专业结合的问题仍存在一些分岐。我们认为,学校的原料是学生,产品也是学生,学校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以人为原料的生产过程。以机械零件的加工为例,为了使其达到所需要的品质,需要多次的材料改性处理,而这一点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上也同样有效。由于中国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源现状,尽管学生并不满足于现状,有创新的欲望,但普遍缺乏行动的信心和激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教学首先是一种意识教学。有一种说法对象因动物的需要而改变,对于饥饿的动物来说,世界只分成可食和不可食的;而当动物在逃跑时,它所关注的只是出路和藏匿的地方。对这种说法进行类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当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才会感觉到新和需要变新的事物,才能去实施创新。显然,而这种培养宜早而不宜迟。创新中的投入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可分为创新者的身心投入和资金投入两类,就创新教育而言,更应关注创新者在创新活动中的身心投入。创新必须要有实用结果,而结果有层次高、低之分,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只要做到了全身心投入,就算获得的只是一些局部改善的结果,目的也已然达到。 2机械专业的特殊性与创新教学安排的关系。开展创新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有关,而刚入学的新生与高年级学生在这一点上的差异是显然的。但笔者认为,在机械专业上述差异对创新教学效果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机械专业具有较强的特殊性。①实体性。尽管所有工程类专业均有很强的实体性特点,譬如说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电气工程的线路设计和系统布置,等等;但机械学科的实体化,特别是实体的形与功能之间的相关程度都是其它学科所不能相比的。②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可以
机械改革导论性教育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