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中段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研究背景:当今社会,很多人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只知接受,不知责任……这一现状与我们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是有很大关联的,当前很多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缺失,并付诸行动,如何推动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联动,形成“感恩”的整体氛围,是放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道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二)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1、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树立“感恩是种责任”的种子,让他们学会尊重、感谢、赞美、帮助别人,懂得生命的重要。2、培育感恩的幼苗,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进而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的义务教育。3、推动家长了解感恩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使他们常揣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农村小学中段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老师对自己有教育之恩,同学对自己有协助之恩,社会对自己有关爱之恩等等,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自觉学会“感恩”方式,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研究对象镇海区**小学三(1)班学生。研究内容1、知恩教育研究。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浑不知这是父母对他们的恩情。因此,我们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珍惜,懂得心存感激,进而能知恩图报。2、施恩对象研究。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是现阶段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只有知道别人的恩情并懂得感恩图报的人,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的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那么,那些一直在付出的人,会在得到善意的回报时,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谢谢,都能让他们心情愉快,那么何愁和谐社会不和谐呢?!3、感恩意识培养研究。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让感恩的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将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4、感恩教育有效形式研究。“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
农村小学中段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