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在高中生成长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班会是班级文化建设和德育的重要阵地。高二三部于2013年初计划在如何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造就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并希望能收到显著成效。
班会首先是指狭义的班会,也就是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好的主题班会,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在他们迷茫的时候得到指引,在他们低沉的时候得到信心,在他们欢乐的时候得到共鸣,为他们健康快乐的高中生活做好策划,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终生不忘。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不是靠几次主题班会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生长期的行为培养,逐步形成一种习惯,让学生在其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通过内化去实现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肩负着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的责任,而且还是学生品德养成与个性发展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长大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学校工作层面还是从学生发展层面来看,班主任的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外界对其专业化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题班会作为班主任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参与班级管理与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体现着班主任的教育聪明和专业化发展水平。主题班会的组织召开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领域,随着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也备受关注并逐渐成熟。
然而事实上,现在的班会课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许多学生根本不爱听班主任在班会课上长篇大论,系统的德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即便是轰轰烈烈开展的“主题班会”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主题班会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宏观上的把握,或者在班会内容的选定和过程的控制呈现出放任自由、片面取悦学生的局面,又或者是一个主题只在一节班会课内完成,班会课打一枪换一炮,形不成系统性,因而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班主任又必须不断地利用额外时间找学生做思想工作,增加了本不必要的工作时间,事倍功半。而且当社会外界的各种诱惑越来越纷繁芜杂时,作为在校生的个体也在不知不觉中受着影响。那么,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本来就是德育主阵地的班会课发挥更好的功效,让中学生于班主任的潜移默化之中成为真正的大写的
“人”?
主题班会作为班主任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参与班级管理与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体现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专业化发展水平。主题班会的组织召开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领域,随着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进,也备受关注并逐渐成熟。
(二)相关概念界定
在中国,主要指中小学中负责一个班级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的教师。在各科教师协助下,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形成班集体,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进行家长工作,评定学生的思想品德等。
主题班会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道德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道德交往,激发道德反应,获得道德体验,促进道德发展的德育类集体教育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推进德育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班主任是学校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因素,班主任组织主题班会教育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度。班主任分级部、分层分解育人目标,设计和组织各种系列的主题班会,积极推进德育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课程价值。
第二,深化班主任工作中有关班级建设的理论。召开主题班会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丰富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班主任专业化自提出以来,就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该课题将通过实现主题班会班本化来实现班主任的专业化。
(二)实践意义
第一,提升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主题班会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思想提升,通过恰当的形式促进学生对于包括人生、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利用这种集体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班主任必须领悟学校的育人目标,提升教育思想的高度,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
第二,主题班会分层化、系列化的设计,实现主题班会校本化。对于班级而言,班主任对一定时间段内的主题班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于学校而言,主题班会活动的规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班级,而
《班会在高中生成长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