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郭燮贤传郭燮贤,男,中共党员,1925年2月9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卒于1998年6月4日。1946年10月毕业于重庆兵工大学应用化学系;1947年至1950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题目组长、;1958年至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研究室主任;1961年回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郭燮贤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郭燮贤,男,中共党员,1925年2月9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卒于1998年6月4日。1946年10月毕业于重庆兵工大学应用化学系;1947年至1950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助教;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题目组长、甲苯任务领导小组成员;1958年至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研究室主任;1961年回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郭燮贤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委员,兼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催化学报》杂志主编等,并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太原工业大学的兼职教授,民盟中央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郭燮贤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催化科学家的代表,是我国催化科学创始人--张大煜教授的主要助手。他一直在催化科学领域从事创造性耕耘,是我国著名的催化和动力学专家。早在50年代,他作为研制“合成油碳七馏份脱氢环化制甲苯”催化剂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荣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首届自然科学三等奖,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50年代后期,为了开发大西北的需要,他不顾自已的疾病困难,毅然奔赴兰州创建大连化物所兰州分所(兰州化物所前身)催化研究室。郭燮贤对我国、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和兰州化学物理所催化科学的规划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科研工作的独创性和新颖性,他特别重视催化学科强烈的应用背景,强调催化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他一方面重视将催化研究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他十分重视催化基础研究工作,早在五、六十年代他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实践,提出了“烷烃芳构化半氢根”机理,有效地解释并计算了各种烷烃芳构化反应的相对速度及其芳烃产物的分布规律。1961年他协助张大煜院士开展“表面键”催化理论研究,提出吸附中心和空位中心都对化学吸附和表面催化反应有贡献等新概念。他勤于思考,致力于催化反应的研究,较早地注意到化学吸附与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密切关系,纂写了多篇有关化学吸附覆盖度与反应动力学关系的研究论文。1964年,郭燮贤协助张大煜先生领导研制了合成氨新流程三个催化剂,并应用于我提高到60年代先进水平,获一九七七年辽宁省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文革末期,百废待兴,繁重的室务工作已使他羸弱的身体力所不支,但他精心指导并亲自动手做实验,甚至参加倒夜班,有创
郭燮贤传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