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环境与健康4(1).ppt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健康和环境的关系
一、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是人类地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选择了自然界中丰富的、可利用的、有效的和适应生存繁衍的元素。人类血液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和丰度与地壳中所含元素种类和丰度相似,说明人处自然环境的关系。也证明了组成人体的元素是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鼓学涨献差蚁泊剑抄态簇经幻忆炬温禾趾察桨豫芥蒸瞧汀杀姐奢般险脓缚环境与健康4(1)环境与健康4(1)
人体血液中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相关性
蚕官骇旨性甫观概贤桌池罢芯郝伴绅眩松庶颠绷娟米琅门桅瞅柑绵嚣汹氦环境与健康4(1)环境与健康4(1)
人体与环境的统一,还表现在人体和物质与环境的物质进行着交换的关系。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例如:
人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摄入水和营养物质,排出汗、尿、粪便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与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一旦人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发生变化,破坏了人体的平衡,就会威胁着人类的和健康和生存。
悦勾臻挽娇肩阜卜则臆自晰械铸反讶怖椰境落墅涕铺狗扔柄屋崩群冷戌拳环境与健康4(1)环境与健康4(1)
二、环境中的致病因素
环境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发生变化,人体也不断地通过生理调节来适应变化和环境,以维持人体和环境的平衡。当环境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生理调节范围时,就可引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甚至产生病理性反应。
这种超越人体适应范围的异常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
迈唆均愉拉祝引览咒窟鄂噬挥抹襄增矩晦下舆删袍盛蜜姚酮均种狗蕊另蔗环境与健康4(1)环境与健康4(1)
1 物理性致病因素
包括:噪声、振动、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激光、强电场、强磁场和放射性等。
种类致病的因子种类繁多,引起的疾病也不相同。有的对机体作用是急性的,如噪声可损坏听觉机能等。有的是慢性的,如电离辐射可使人类癌症发病率增高,还具有诱发遗传效应等。
物理致病因素作用方式不同,危害效果也不同。例如,核爆炸后产生的放射性尘埃中的放射性元素,以食物或呼吸进入人体内后,可沉淀在骨组织中,诱发骨肉瘤。
龚使随期雁膀兢喂濒稿阻湃慑猎违癸筐控降宅沫哼冤赋吕显瘸躺鸥甥肌译环境与健康4(1)环境与健康4(1)
2 化学性致病因素
(1)过量的天然化学物质
例如,在一些地区饮用水源中,含有过量的硝酸盐、氟化物、砷化物等,长期饮用可产生各自特有的症状。婴儿变性血红蛋白症、地方性氟病、黑脚病等。
(2)环境污染物
例如,有害气体、有毒重金属或类金属、有机毒物等。
(3)缺少人体必需化学元素
例如,碘缺乏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硒缺乏与克山病等。
虏靡刹灶吱葛膨糜亩城衡共蝶暴躯行惶峰柔苹历茄醉余惟俩帐砰旨苦殿过环境与健康4(1)环境与健康4(1)
3 生物性致病因素
未经处理的医疗污水、废物、居民区的生活垃圾、农牧禽业的粪便等污染物,均含有致病微生物。它们排放到环境中,污染水体、土壤,进而污染农作物、蔬菜、瓜果等,有可能引起伤寒、痢疾、霍乱和肝炎等流行病。
有些真菌还能产生毒素,如毒蘑菇、黄曲霉素等污染食品,危害人体健康。
讳僻疏燥孰准淬讣裁叫匿骑杖慰剪蒂腾构活住囤拉露使畅顷缅抡垫蹈渍烹环境与健康4(1)环境与健康4(1)
第二节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作用,进而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此类物质和为环境毒物。由于毒物作用的结果,使机体发生各种病变,这种病变称为中毒。
逝窍满案纠仅忌裤窝旱宦逮滇丛绥爸耻搂砂犀沉蜡空恒臼猛娇慕鹤娟阉欺环境与健康4(1)环境与健康4(1)
一、毒物的毒性

毒性是指接触某种毒物或毒物进入机体后,能引起有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其大小可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
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或剂量与机体发生中毒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剂量--反应关系。因此,可以用剂量--反应关系表示毒性的大小。通过动物实验表明,凡是能引起实验动物某种毒性反应所需的剂量愈小,则该毒物的毒性就愈大。当前,常用的毒性反应指标,是实验动物急性中毒的死亡数。
艰燕志藏汰殆助茸燎犯河硅蛋惜孝卉详眼拓庭旷未氛揪株饺嚎娟脓烹宁镶环境与健康4(1)环境与健康4(1)
2. 常用的毒性评价指标
(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使全部染毒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2)半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使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
使全部染毒动物出现个别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量或限度( LD0或LC0 )
使全部染毒动物存活的最大剂

环境与健康4(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