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泥玩具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中国民间泥玩具,了解和接触一些民间泥玩具的知识。在欣赏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民间泥玩具的特点。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认识、感受中国民间泥玩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教学准备:各种民间玩具、泥玩具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民间玩具实物,引入课题。出示课题:《泥玩具》检查学生课前搜集的民间泥玩具的资料。除了这些,你还找到或向爷爷奶奶问到了哪些关于民间泥玩具的资料?学生讲述欣赏泥玩具中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在我们周围,泥土仿佛是最不起眼的东西。但是,千百年来,我们的民间艺术家却用它雕塑出许许多多造型优美、形象可爱的艺术品。欣赏课本图片:《彩色羊》(陕西)《大叫鸡》(河北)《花小狗》(山西)《娃娃鱼》(郑于鹤)《麒麟送子》(陕西)小组讨论:①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②这些是用来做什么的?有什么特点?③它们主要用了哪些颜色?学生讨论、讲述教师归纳教师展示一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一组作品中,你能找到哪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技法?赏析课本上学生作品:学生欣赏、分析、讲述其特点探究:你准备制作一件什么样的泥玩具?学生讨论布置作业:模仿民间泥玩具的造型特点和色彩,创作一个可爱的泥玩具。学生尝试、教师指导创作。学生作业展示师生共评:你认为今天自己的作品哪里最成功?请你给同学出一个好主意,帮他把作品变得更棒。师生共同小结本课所学知识拓展:展示欣赏其他种类的民间玩具。相关资料泥是中国民间雕塑中使用得最普遍的材料,因为泥的特性便于塑形,来源又相当广泛,而产量最大、分布地区最广、又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当属民间泥玩具。我国出产泥玩具的地方很多,风格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起源乃至发展都和其他的民间工艺种类一样,完全来自于民间艺人的创造。它们的生产和消费都很依赖于各地本土的审美眼光,泥土味十足。正因为这一点,民间泥玩具才有了“率真”和“质朴”的品质,也因此才使得我国的民间泥塑艺术历久不衰,流传至今。我国民间泥玩具的产地主要有陕西凤翔、山东高密、河南、陕西、无锡等许多地方。 资料: 泥玩具泥玩具是历史悠久的工艺品,在民间颇具盛名,又称泥塑。中国民间泥玩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泥玩具,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我国出产泥玩具的地方很多,风格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起源乃至发展都和其它的民间工艺种类一样,完全来自于民间艺人的创造。它们的生产和消费都很依赖于各地本土的审美眼光,泥土味十足。正因为这一点,民间泥玩具才有了“率真”和“质朴”的品质,也因此才使得我国的民间泥塑艺术历久不衰,流传至今。编辑本段制作工艺基 泥玩具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
第17课泥玩具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