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一无是处.doc绝非一无是处日本虽然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经跻身主要坦克生产国行列,然而由于“最脆弱和最不成熟的工业”,二战中的日本坦克不但产量不足,而且质量低劣,与苏、德、美、英等列强相比,实际上处于二流水平。不过,战后的日本坦克工业经历了恢复和发展,在结合吸收西方技术和自身的设计要求后,其坦克技术呈现出一些颇为值得注意的特点。燕云坦克外形轮廓小日本坦克与美国和西欧坦克相比,体积小、重量轻,颇具特色。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坚守传统的坦克设计思想,在重视优先发展火力、不断提高机动性和防护性的同时,强调使坦克性能适合本国的战略和自然环境以及日本人体形等要求。因此,日本坦克严格限制车重和外形尺寸,如61式、74式坦克为了控制车重,适当减薄了装甲厚度,力求减轻各部件的重量,这虽然较适合国情,但是坦克的装甲防护性能却受到一定削弱。对此弱点,74式坦克用良好的防弹外形相应地予以弥补。在控制外形尺寸方面,以降低车高为主,;,借助液气悬挂装置还可再降低200毫米,是世界上有旋转炮塔的同代坦克中最低矮的。从74式坦克开始,日本对坦克外形尺寸的要求有些放松,但90式坦克的车宽和车长仍比M1和“豹”2坦克的相应尺寸小。90式坦克的外形酷似“豹”2,但其外形尺寸比“豹”2小一圈。由于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日本坦克的重量开始逐渐增大,90式坦克达50吨,但世界上同代坦克的重量普遍超过50吨,因此日本坦克的车重仍算较轻。坦克炮和弹药依赖引进技术迄今为止,日本坦克的火炮和弹药的发展仍然主要依赖西方技术。早在74式坦克上装备的英国维克斯公司制L7AI型105毫米线膛炮,就是北约组织的标准坦克炮,后由日本按专利特许生产的,其配用的脱壳穿甲弹也是从英国购买的,后改为美式M68105毫米坦克炮的配系弹药。90式坦克的120毫米滑膛炮,是按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RH120L44120毫米滑膛坦克炮专利特许生产的,其配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破甲弹也按该公司的专利特许生产。不过,出于民族自尊心等方面的考虑,日本人曾力图在90式坦克上安装本国研制的主炮和弹药。由于本先进,日本决定自行研制坦克炮,由日本制钢所负责研制。1978年开始进入研制阶段,采取分段研制办法。先在L7AI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基础上试制105毫米滑膛炮,再试制120毫米滑膛炮。在1982~1984年第一次生产的2辆样车上,安装了日本制钢所研制的火炮,使用的是日本生产的弹药。在L7AI105毫米线膛炮基础上扩膛研制的120毫米滑膛炮样炮在弹丸初速、膛压等方面均达到了指标要求,只是穿甲深度和身管寿命比德国的逊色很多。至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破甲弹虽然勉强达到了性能指标要求,但与原装备的德国货相比却逊色不少。日本实际上在冲击大口径高性能坦克炮的道路上败得灰头土脸。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此,日本人一直并未间断对坦克炮和弹药研发和技术储备,以便为其新一代坦克进行积累。全电式炮控、自动装弹机和液气悬挂起步较早日本在74式坦克上采用的全电动式火炮和炮塔控制装置,使用了一台惯性小、灵敏度高、效率高的电动机,这是三菱重工业公司在改造了民用机床的低惯性调速电机后制成的。就自动装弹机而言,日本早在研制61式坦克时就开始研究自动装弹装置。后在74式坦克上安装了一种半自动供弹机,最终在90式坦
绝非一无是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