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H3C杯”背后的社会效应.doc透视“H3C杯”背后的社会效应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现实环境却让人更加焦虑。高等院校难以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所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而职业技术学校能教授与社会需求对口的技术,却无力满足大中型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难以形成高质量的人才输出管道。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者观察发现,一些IT知名企业已开始加入这一事业,对改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能让学生“就业”的比赛今年8月,已经举办了两届的“H3C杯”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式落下帷幕。令记者颇感意外的是,今年参赛的院校数量不仅大幅超过去年,报名队伍也多达380多支。在企业赞助的各类IT技术大赛席卷校园的今天,“H3C杯”的魅力显然耐人寻味。“高校教学很难打破传统模式,也有一系列约束。而毕业生一毕业就要到用人单位和企业工作,又很难快速适应。过去,这二者之间一直缺少一个缓冲环节。和很多其他厂商举办的网络技术大赛不同,H3C的活动有实践、有培训,学生通过预赛、复赛、决赛等环节在技术技能及职业水平方面都有所提升,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H3C搭建的这个平台非常有效。”作为连续两年参加“H3C杯”并连续获奖的高等院校之一,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系书记杨立向记者道出了他的真实感受。一位获奖学生则告诉记者,参赛以来,他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因为比赛的成绩是按照他和搭档两人的平均成绩计算的,只有两人一起努力才能赢得奖项。通过比赛,他还接触到很多与他年纪相仿的技术“牛人”,深刻理解了“天外有天”的道理。他认为,除了技术之外,“H3C杯”更重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获奖后,他离就业“预备态”又近了一步。在杨立看来,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及实验室中的实验,很多时候未必能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往往需要通过“H3C杯”这种模式进一步强化。事实上,几年来,H3C一直在通过与全国众多高校、职校的深度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网络技术的职业培训。截至2010年底,H3C网络学院已达280余家,每年培养的学生更是超过万人。为了形成优质的人才输出管道,H3C还为此发展了250余家人才联盟成员,直接向成员企业输送毕业生。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就业素质与企业用人标准的一些差距,H3C公司将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与夏令营活动相结合,开创了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教授学生网络技术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并提供现场招聘面试机会,一边依托大赛促进教学,一边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从“一技傍身”到“更职业”“这两年,虽然不少人是拿着各种IT认证证书来面试的,但一旦涉及实际操作层面的面试考题,他们根本就解答不出来。现在的一些网络技术培训,与实际应用结合得太差,会答题甚至就能取得相应的认证,这样的工程师放到企业中却什么用都没有。”北京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位项目经理曾向记者如是倾诉他们在招聘中的苦恼。尽管基于校企合作的各种网络技术培训已充斥大学校园,但由于一些培训只重理论和应试,忽略了与企业实际应用环境的结合性教学,学生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换来的一纸证书,依旧
透视“H3C杯”背后的社会效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