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走进倭墩浜.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走进倭墩浜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江泾有个倭墩浜的地名了,因我外婆家住杜家浜,与倭墩浜属同一个村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曾寄居在外婆家,到王江泾小学上了一年学,到镇上得走3里路,从长虹桥堍的王江泾小学回外婆家,沿着苏嘉公路朝南走,当看到一座叫海盐桥的古石桥,就向右拐,跨过海盐桥,沿着桥下的河流一直往西走,就走进倭墩浜了,小道两侧民居比较集中,大部份是草房,有好多农民都是带绍兴口音,那时我不知道倭墩浜地名的出点,也从不听大人提起过为什么称倭墩浜,直到我工作了,有一次,嘉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嘉兴小组来到王江泾采风,才知道倭墩浜的来历。我们走进王江泾镇一里街,由文化站同志陪同去了姜大爷家,我们说明来意,姜大爷很热情地接待我们。他虽约七十多岁年纪,但精神矍铄,他对王江泾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很健谈。当我们把来采风的目的与他讲了,他饶有兴致地讲开了。他给我们讲了王江泾的兴衰史,王江泾是个好地方,历史久远,从双桥遗址地下发现的玉器、陶片、稻谷等,专家考察是属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崧泽文化,说明4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它是京杭大运河畔的一座千年古镇,南宋时经济已是非常繁荣,丝绸业兴旺发达,是江浙两省交界处的一大丝绸贸易市场,交通便利。架在运河上的长虹桥气势恢弘,雄伟壮观,是运河航程的一个里程碑。乾隆皇帝下江南,长虹桥堍为接驾处,清代画家所绘《虹桥画舫图》正是描绘了乾隆下江南时浙江地方官员接驾时的热闹繁华场景。姜大爷话题一转,王江泾不仅丝绸业名闻遐迩,又是历代战略要地,历经战争兵燹,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在此筑射襄城,吴越两国在射襄城多次激战,镇东至今流传的地名“接战港”正是当年的战场。太平天天国在此多次激战,房屋大多被毁。抗日战争初期,日寇入侵王江泾,放火烧了三天两夜,一个兴旺繁荣的市镇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王江泾人拖儿携老四出逃难,苦不堪言。《嘉兴县志》载“城外数万家仅存余烬。”令人振奋的是已载入史册的明代抗倭寇大战在王江泾获大捷,这是抗击倭寇以来第一次大的胜利,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倭寇到处横行,烧杀抢掠,用开水把婴儿用开水活活烫死,而拍手笑乐,用刀剖孕妇肚皮猜男女,赌胜负饮酒,真是灭绝人性,惨无人道,老百姓深恶痛绝。明嘉靖三十三年(1854)五月,当时倭寇最大的一股势力众达二万余,盘踞在松江柘林一带,明军总督张经调集广西田州、归顺狼兵五千和湖南永顺、保靖两宣慰土司六千将士,大多是少数民族,有苗族、土家族、僮族、壮族、彝族等部,作战骁勇,称谓狼兵,其言鸷悍,意是很勇敢,凶猛彪悍。他们的到来,形势开始扭转。嘉靖三十四年(1955)五月一日,明军俞大猷先以舟师控制王江泾各通道、并与卢鏜等各部与少数民族如收网似的自平望四窜的倭寇合围于王江泾,展开激烈的战斗,主要战场在双桥寺前村的秋茂桥,水陆兵合击,附近各县乡兵也赶来助战,倭寇疲于奔逃,又病又饥,三面受攻,被一举歼灭。擒斩近二千人,焚溺死者甚众,漏网逃窜在途中又遭明军及广西田州瓦氏夫人所带土兵阻击,窜回柘林老窠者已寥寥无几。。姜大爷说,王江泾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老人传下来说,是血流成河。王江泾大捷是明代各民族抗外侮战争的一次大胜利。史料记载,“自有倭寇来,东南用兵未有得志者,此其第一功云”。这里所说的瓦氏夫人,广西田州人,壮族。丈夫、儿子、孙子相

走进倭墩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3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