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律与自律——也谈学术规范2013年12月30日第D3版:理论科研作者:岳亮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999学术,天下之公器。在汉语语境中,“学术”指的是学问、学识,或称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宋苏轼《十八阿罗汉颂》说:“梵相奇古,学术渊博。”“规范”则有标准、法式、典范的意思。所谓学术规范,指的是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学术规范与学术失范学术规范的对立面,是学术失范。失范,亦称脱序,指的是由于社会规范失调而产生的社会反常状态,即在一个社会中缺乏人们可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之意。在中国古代,学术作为一种贞正人心、淳化天下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历来为士人所重视。学术的明晦,亦即学术的规范与失范,直接关系到人心之正邪,进而影响到王朝的盛衰与天下的治乱。清代李颙在《匡时要务》中说:“天下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明晦;学术之明晦,由当事之好尚。所好在正学,则正学明,正学明则人心正,人心正则治化淳;所好在词章,则正学晦,正学晦则人心不正,人心不正则治化不兴。”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欲治天下,必先正人心;欲正人心,必先昌明学术。因此,“欲醒人心,惟在明学术。”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首次提出学术规范问题以来,这一问题始终是学术界最为关注,也从未消停的话题之一。学者杨玉圣把当前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归纳为六个方面:缺乏尊重他人成果的学术意识;缺乏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缺乏学术积累和问题意识;中重复与学术“泡沫化”;学术道德败坏,等等。上述学术失范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学术水准和学术声誉。尽管国外也不乏背离学术规范的行为,但国外学术界经过长期的学术发展与积累,学术规范极为详尽,对学术失范的成因及应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制度,并且通过相关的程序确定下来,在规范学术活动的同时,对学术失范有一系列的防范和惩戒的强制措施。这些做法都值得国内学术界思考和反思。学术规范的目的在于使学术活动制度化、学术研究标准化,从而使学术成其为学术。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道德和文化秩序在经济利益大潮的冲击下渐次失落,而新的规则和秩序机制尚未建立,进而导致了文化与行为上的失范。建立健全新的规范机制,在转型条件下,必然是学术生态环境下制度规则的他律与学者个人道德自律的结合。他律:呼唤中国的“芝加哥手册”近代学术研究方法是从西方发展而来的。事实上,近代中国也正是从西学传入之后,才逐渐接受标点符号、引文注释等学术写作规范。西方的学术体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已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规范,这就是学术写作手册。在美国,使用英文写作的学者都很熟悉一部名叫《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的写作手册。这部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一批资深编辑撰写的写作手册,自1906年初版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修订,迄今已出了十几版,几乎囊括了学术写作和编辑所涉及的各个细节,是美国各出版社和学术杂志对稿件要求最常用的标准。《芝加哥手册》出版后,在学者、编辑和出版社的努力推动下,逐渐成为美国学术界共同遵守的规则,它既使学者、编辑及出版机构的学术活动有章可循,也对学者一些无心的犯错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20世纪
他 律 与 自 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