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制篇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第7课忽必烈改制教学目标了解忽必烈立志改新的背景,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忽必烈改制的历史作用;体会落后的征服民族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一历史规律。教学重点、难点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教学准备教材插图教学方法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成吉思汗曾梦想让“蓝天之下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在他掀起草原风暴摧垮中原之后,蒙古人面对先进的中原文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巩固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此导入。讲授新课第一课时一、改制背景 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颁布《即位诏》,实际成为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以燕京为大都。明确宣布,“山以南,国之根本”,表明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以中原文明为基础的改革的决心。简介忽必烈: 忽必烈(1215年—1294年),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拖雷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其兄蒙哥在1259年去世后,忽必烈自立为大汗。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选作大汗,与忽必烈争夺汗位。虽然忽必烈在这场斗争中获胜,但西方的四大汗国则因他违背大汗选举传统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而纷纷与他断绝了来往,脱离了他的统治范围。至此,他的政权只包括中原地区、西藏和蒙古本土。,忽必烈改国号为,正式即位为皇帝,并开始南下攻打的计划。他的军队用了六年时间攻陷长江重镇襄阳,但以后的进展则相当顺利。,在中,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统治全中国。忽必烈后来亦有派遣军队进攻一些其它国家,其中以远征日本的战事最有名,也最惨烈。元军两次进攻均因台风(日本人称这两次风为“神风”)而失败。但最近有某些研究指出,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使用的船不对:他使用了平底船,使军队在海上航行十分危险,而且船的木板也钉了太多钉子。 “旧俗”忽必烈即位前后,与蒙古社会野蛮落后的旧俗进行了激烈的斗争。(1)严禁屠城。蒙古军队征战过程中,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蒙古军队所到之地,开城请降可免死,若有抵抗,破城后一律屠城。蒙古帝地,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教材上以攻打大理、临安、合州钓鱼城为例予以说明。蒙古屠城旧俗: 1219年,蒙古20万大军进攻中亚大国花剌子模,为报复花剌子模人民反抗,每次城陷后都进行残酷的洗劫,大杀大掠之后,或把城市移为平地,或者纵火焚之,或者饮水灌城,居民除部分工匠和妇女被掠往蒙古充当奴隶外,其余大部分惨遭杀戮。蒙古摧毁了中亚许多文明城市,破坏了全部灌溉设施,兵锋所至,满目疮痍,昔日繁荣富饶的花剌子模,变成一片荒漠。1258年蒙古围攻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城陷后哈里发穆斯台耳绥木出城投降,被装入袋内,纵马踏死。蒙古军队在城中大肆烧杀抢掠7日之久,数十万居民死于非命;许多艺术珍品和华丽建筑遭到毁灭。历史名城巴格达蒙受了一场空前浩劫。(2)废世袭制,释放奴隶,粉碎落后保守势力的挑战。忽必烈即位前,蒙古实行“裂土分民”的世袭制,王公贵族各不相属,擅自征敛,私设牢狱,掠良为奴。忽必烈废除了这些旧俗,并粉碎了守旧势力的叛乱。(3)禁止废耕田为牧场,确立推行汉法的治国方略。蒙古贵族把游牧旧俗带到中原,废耕田为牧场,对中原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忽必烈决定重用汉官、改行汉法。设问:忽必烈破除“旧俗”,改行“汉法”的原因? 蒙古野蛮落后的旧俗给中原地区带来灾难,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设问:“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 “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的斗争。 、改制内容 (1)改制的原因:①蒙古帝国是一个不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国家机构简陋,难以有效地控制辽阔的疆域;②汉族知识分子的鼓动;③忽必烈切身体验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2)改革方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3)主要内容: ①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此外,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②实行兵民分治,废除世袭; ③建立驿站制度为巩固统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过
忽必烈改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