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知识篇一:楹联知识讲座讲稿国粹育人,教学宏开新世界; 楹联进校,师生竞写大文章。杜兴民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根据省楹联二代会精神,楹联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在这里交流对联知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现本人就学习对联的方法和大家进行交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首先谈一下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 撑天拄地两行字; 纳古涵今一副联。蒋有泉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 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中,堪与诗词并肩。梁羽生这三副联已明确告诉对联是什么、写什么、怎样写。今天我们主要交流一下,怎样写对联。喜欢对联的人把文章比作水,诗词比作酒,那么对联就是酒精。不喜欢对联的人说对联是戴着脚镣手铐跳舞,现就对联所谓脚镣手铐和大家共同探讨。楹联,俗称对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创作楹联的规则就是《联律通则》。其中规定了六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六要素。这是创作楹联要掌握的最基本东西,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一副楹联作品只要同时符合这六要素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楹联。第一要素:字句对等。也有人说“字数对等”,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面。因为对于单句联,三言五言,七言等只要字数相等就行了。但对于多句联,就不能只讲字数相等就行了,而且句数也必须相等。中短联中每边包含的字数称为言,如五字句称为五言联、七字句称为七言联;超过一定字数的长联,习惯按上下联总字数合计,如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题长联,长达180字,称为180 字联。一般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居多。一副对联,字数不限,短可仅二三字,长可至百千字,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今天我们以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为例,结合讲解对联六要素,因为简单易记。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上联五字,下联五字,上下联字数相等。知行合一,有教无类; 修治省三,见贤思齐。贵校校门联,上下联各八字,字句对等。上联的意思是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下联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天下,吾日三省吾身。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本副联意境很好。但还有一种极个别的情况例外,就是有意追求“字数不等”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如民国时期,袁世凯死后,四川某人做的“挽联”: 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千古。上联六字,下联五字。由于把千古和万岁看作是对仗,便有个“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弦外之音。这种讽刺效果,依然建立在字数相等原则上,否则,怎么会对不起呢? 第二要素:词性对品。所谓品,就是类。就是要求在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要求词类属性相同。词性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在现代汉语中,汉字总体上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词虚词包括:副、介、连、助、叹、拟声词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相同位置的文字词性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例: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诗句中“白日”对“黄河”两个名词相对,其中“白”对“黄”是两个颜色词相对,“依”对“入”是动词相对,“山”对“海”是名词相对,“尽”对“流”是动词相对。两句诗构成了一副对联,描写了壮丽的景色。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定吞吴。——,“有志者”与“苦心人”,“事竟成”与“天不负”,属对皆十分精良。中间分句,“破釜沉舟”与“卧薪尝胆”成语成对,既自对相对,工稳如铸。“百二”对“三千”,精巧的数字对。“秦关”与“越甲”之对略有不工之处,系专有名词加普同名词之对,亦工。“楚”与“吴”为专有名词相对。整体而言,此联对仗工整,几乎无可挑剔。联律通则考虑到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间的差异,词性对品这一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异类词相对的,范围大致包含:形容词对动词(特别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休息、咳嗽、游泳、交际、玩耍、鼓掌、道歉、开幕、睡觉等不能带宾语,也不能受‘很’修饰,如不能说‘很休息’、‘很睡觉’。)方位词对数目词;数目词对颜色词;同义词对反义词;副词对连词;介词对助词;某些成序列的名目,两种序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五行,十二属相等。第三要素:结构对应。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彼此对应平衡。从语法结构角度讲,就是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而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楹联在大的语法结构对称的
楹联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