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鹿科动物七例放线菌病的诊疗.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鹿科动物七例放线菌病的诊疗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又称为大颌病(Lumpyaw)。本病的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gcesbovis),和林氏放线杆菌(Actinobacillnslignieresi)。是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常发于反刍兽如牛、羊及鹿,该病的特征病状为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块,引起病畜的呼吸、吞咽和咀嚼困难,迅速消瘦,皮肤化脓破溃,形成瘘管,长久不愈。2000年7月~2002年9月,西宁动物园先后发生了5例梅花鹿、2例马鹿的放线菌病,经治疗后除一例发生死亡外,其余6只全部治愈,现将发病及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2000年7月初,西宁动物园5只成年梅花鹿(雄性3只,雌性2只)、2只马鹿(均为雄性)先后发生了放线菌病,发病初期下颌部、左右面颊出现鸡蛋大小的肿块,触诊有痛感。短时间内肿块扩大,成为一小而坚实的硬块,此时触诊无痛感,病鹿呼吸、吞咽和咀嚼困难,逐渐消瘦。一例肿块破溃化脓,流出黄白色脓汁,并延伸至面颊形成瘘管,多次治疗无效而死亡。
2诊断刮取患鹿肿块破溃处的脓汁少许,用水清洗,找出其内针尖大小的硫磺样颗粒,置于玻片上,滴1滴15%氢氧化钾溶液,压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菌体中心紫色,周围有辐射状的红色菌丝,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放线菌病。
3治疗将病鹿用眠乃宁麻醉,切开肿块,先后用3%双氧水、5%碘酊和160万单位的青霉素生理盐水清洗,并用食用的含碘盐填充,肌肉注射480万单位青霉素。一周后再处理1次,除1例形成瘘管、化脓灶扩大而死亡外,其余6例全部痊愈。
4体会
、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当黏膜和皮肤有破损时便可感染发病,形成特异性菌肿。
,当动物换齿或吃人带刺的饲料如禾本植物的茎、麦秸和大麦穗时,导致黏膜受损而引起该病的发生,我园此次发生鹿放线菌病可能与饲喂麦秸等饲料有关。
,要注意饲料及饮水的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的卫生及消毒工作,特别是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对伤口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治疗,在本病的预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及林可霉素较敏感,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专利查询

鹿科动物七例放线菌病的诊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紫岑旖旎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