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因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结构复杂、笔画繁多,且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到现代汉字这个平面上,呈现给我们的是大量的形近字、音近字,字与字之间区别很小,极其容易导致写错字、别字。而且儿童感知具有笼统的特点,不能精确地辨认字形之间的细微差别,因此,错别字问题就成了令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一个字形,不惜花费很多时间,也不惜杜撰很多故事,有时候难免出现为研究汉字的人所诟病的“教会了一个,混乱了一批”的现象。汉字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汲取汉字学的科学成果指导教学,将会是汉字教学的大趋势。并且,利用科学的汉字知识进行教学,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文以书写中常常会出错的“及”“武”“夏”“冒”等字为例进行说明。 “及”字的笔顺根据1997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第一笔是“丿”,而跟其字形相似的“乃”首笔是“”,这两个字频繁地出现在各类考试当中,问题主要集中在“首笔应该是什么”。笔者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部首检索中,这两个字的首笔均为“丿”。《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跟《现代汉语词典》不统一的状况也恰恰说明汉字处理的不易,而这种不易又使得汉字教学变得无所适从。如果能够从现代汉字这个共时的平面转移一下视角,换用历时的分析来看这两个字形,就会豁然开朗。“及”的甲骨文为①,像是用手抓住一个人,本义是逮,赶上,现在常说“及格”,就是逮住那条合格的线;追及,就是追着赶上等。其形体变化的序列为:②③④,①②字形基本相似,表示手的部分和表示人的部分相接;字形③为了显示这个字是两部分组成,第二笔和第三笔之间呈现断笔;而字形④则彻底连接为一个笔画。故而,直到现在,一些研究古文字的书籍中,“及”的笔画数都是四画(《现代汉语词典》为三画)。“乃”的形体演化序列为:①②③,字形①用弯曲的笔画表示出气之艰难,在古代汉语中凡是用“乃”的地方,都表示经过慎重思考而郑重其事的意思。常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发语词等虚化的词。从其字形演化来看,起先并没有“丿”,是后来字形发展中加上去的一笔。基于此,再看《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的规定就会恍然大悟,“及”字首笔为“丿”,那是人字的首笔;“乃”字首笔不是“丿”,那是因为这个笔画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同样,从“及”的字如极、级、汲等,从“乃”的字如仍、扔等也是按照上述笔顺规则来写的。使用这种历时追溯的方法,可以解决汉字教学中的其他好多问题。 ,学生容易写成,这个字的难点就是帮助学生记住右边是弋,而不是戈,而“武”的意义又跟戈(戈的意思是兵器)有关,因此,如何讲解才能使学生记住这个字,是一件难办的事情。我们不妨通过历时溯源的方式来完成字的识记。字的形体序列为:①②③④。从这个序列很清楚地看到“武”字的首笔是戈字首笔的变化,而“武”字的第二笔则是戈字“”的变化,“武”字在从戈的字中是唯一的一个特殊变体。 “夏”也是一个易错字,学生易写作,即上部写作“百”。事实上,“夏”从(读为shǒu),从夂。在《说文解字》中, 是一个部首字,是脑袋的象形。从的字有首、页(页的繁体字)、戛、夏等。“夏”字的形体变化如下:①②③夏,是一个手足俱全的人的形体。古代汉民族的自称,也称华夏、诸夏等。“夏”,大的意思,世界上各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至今犹有
汉字因其历史悠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