螀浅谈《剑桥中国史》与《中国通史》之晚清部分比较蚈09对外汉语2班沈妍0113蒃摘要肁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代自努尔哈赤称帝至末帝溥仪,共历十二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在近三百年的时光中,清王朝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出现过一些有作为的皇帝,也留给后人很多值得研究和探寻的东西。由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及一些西方著名汉学家共同编著的历史著作《剑桥中国史》的晚清部分,对于清朝这段时期的历史做了详细论述。而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中,对于晚清部分的历史同样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论述体系。本文试图通过在阅读比较两书之后,从晚清衰落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切入,寻找两部著作在观点立场上的差异。螀螅关键词剑桥中国史中国通史晚清衰落叛乱根源膅袀很多年来许多人都对满清统治者痛加挞伐,认为是它在外来入侵者面前软弱无力,是它要为中国近代遭受的灾难负责,是它造成了中华民族的耻辱。但其实真正只要有一点历史常识和历史素养的人都应该明白,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落并不能仅仅从几个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来寻找原因。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和规律。旧事物的衰落与新事物的产生取代不是人力所能够控制和改变的。从中学时代的历史课本上,我们基本能够想到,任何一个问题的探讨都应该从其本质出发,抓住最根本的东西。袀下面先从费正清先生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三章“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来看。在此章节中,作者从这些方面展开:人口的压力及其后果、教育、庇护制与社会晋升之路、嘉庆的改革、危机的征兆:漕运、货币制度与税收制度的混乱、叛乱的根源、中央的软弱与学术界的新趋势、魏源——经世致用论与今文学研究的范例和保卫新疆是关心的新焦点。膆社会方面的原因,不言而喻,晚清和近代中国社会史的最显着特点是人口的增长。仅在1779至1850年时期人口就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六,所以在十九世纪中叶大叛乱爆发的前夕人口已达四亿三千万左右。在这个相对安定和人口增长的时期,商业设施已有了发展,可以满足地方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日益增长的需要。十八世纪是内地农村定期集市开始发展的起点,也是南北海运繁荣的起点。城市的商人行会的增多和信贷组织——最初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号——的出现,表明贸易的性质和范围都有了改变。这种私营贸易的增长也表明了商人在政府控制的盐务税之外正在积累和投放资本。虽然商业化给人口稠密的平原和沿海地区的城镇带来繁荣和富裕,但那些不与贸易集散地和交通要冲发生联系的地区仍然处于贫困和不景气的状态中。无地的移民,作为人口变动的产物,他们反而浪潮般地涌入这些偏远地区。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连那些边远地区的人口也呈饱和状态。农业经济中日益增长的盈余与干隆时代的长期和平,曾经生产和哺育了日益增长的人口,但是没有促使经济和政治出现新的发展以吸收那么多的人口。在传统体制内的这一繁荣时期,埋下了十九世纪最初几十年危机的根子。人口的逐步
浅谈《剑桥中国史》与《中国通史》之晚清部分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