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汉代辞赋
一、赋的缘起与发展演变
二、了解各个时期赋的发展及代表作家
三、代表作品
1、贾谊《吊屈原赋》。
2、枚乘《七发》。
3、司马相如《子虚赋》等。
3、张衡《归田赋》。
四、模仿赋的形式写作。
第一节赋的缘起及演变
一、赋的缘起及演变
1 、赋源于诗。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2、赋源于诗、骚。《》:“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3 、赋源于诸子杂文及纵横家。
章学诚《》:“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之义也。”
4 、谓赋源于“不歌而诵”的赋诗传统。《》:“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以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总结:
1、赋缘起于诗、骚、文。
2、赋不歌而诵,即不能唱。
3、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四六句为主。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魏晋南北朝时,诗、赋开始合流。
4、赋的功能是体物,即铺叙描绘客观事物。
诗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5、赋体的类型: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汉赋类型及特点
1、骚体赋:是一种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楚辞相同的赋,这类作品一般称为“辞””或“骚。
2、大赋:是一种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的赋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3、抒情小赋:是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文辞清丽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
三、演变及原因
1、骚赋。(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
1)汉初尚楚风,汉高祖等多为楚人。
2)文人失志,多祖述屈原。
3)汉初唯一的抒情文学样式。
4)时间长了,则有形式单一乏味之感。
5)严忌等尝试改变。
2、大赋。(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
1)汉武帝时代大一统的格局,需要歌功颂德的文学形式,大赋应运而生。
2)骚赋的单调也促成了赋体的新变。
3)大赋从形式上看,篇幅长,句式以四五言为主。
4)大赋从主旨上说,劝百讽一。
5)从写作手法看,铺排描摹,极尽文字之能事。
3、抒情小赋。(东汉后期)
1)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大赋不适合。
2)文人失志,多愤激情怀,故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小赋应运而生。
贾谊《吊屈原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一、了解贾谊的生平及写作此赋的背景
1、年少得志,被擢拔为太中大夫,遭朝臣弹劾嫉恨。文帝贬其为长沙王太傅。
2、文帝对贾谊的赏识。
3、后迁梁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贾谊自伤失职。哭泣年余,郁郁而终。
4、贾谊为千古不得志文人的代言人。
5、司马迁的共鸣。
二、贾谊对屈原自沉的态度
三、本文意旨:吊古伤今,自伤身世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为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 古今点评]
汉代辞赋-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