莅康、梁为何分道扬镳薂1890年,刚满17岁的年轻举人梁启超拜师于布衣康有为门下,并且成为康最得意的学生。然而曾几何时,师徒断然绝交,最后竟发展至相互公开指斥。昔日相濡以沫、生死相依之师徒,何以竟分道扬镳、视若水火呢?这实在是近代史上令人惊诧的、极富戏剧性的事件,因此也就引起了人们的种种测度和研究。螆有些学者认为,梁启超受外界影响很大。梁在湖南办时务学堂时,与谭嗣同、夏曾佑在一起,每天总要大吵一两场,“十次有九次”被对方屈服,表明他受夏、谭等人影响很大。又如果听了黄公度、严幼陵的“教不可保”之说以后,便渐渐改变了先前的保教态度。蚄又有一些学者指出,康、梁对形势的理解和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差异颇大。关于辛亥革命,康有为以清遗臣自居,以复辟为己任,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一贯抱敌视态度。而梁启超则不那么顽固,从日本回国后即宣称:“于国体则承认现在之事实,于政体则求贯彻将来之理想。”关于护国之役,康、梁都反对袁世凯称帝,但康之反袁是为达到虚君立宪目的,而梁之反袁是为保全共和政体。有人劝梁顾及师生之情,梁表示:“师弟自师弟,政治主张则不妨各异,吾不能与吾师同为国家罪螃人。”致使康、梁完全处在对立地位,“师弟成仇,康氏至诋梁为枭獍”。莁也有学者认为,康、梁的政治思想颇有不同。一种意见认为,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并无异于康有为的理论和主张。另一种意见认为,戊戌变法前,康、梁的变法思想就有不一致之处,如梁给陈宝箴上书中,将民权、绅权并重,把民智、绅智、官智并列,而康有为则只注重君权作用。至于戊戌时期,有学者认为,康锐意于官制改革,梁注重民主启蒙;康始终坚持君民共主,梁一度主张民主革命;康反对地方自立,梁主张地方自立;康热衷“托古改制”,梁不满“托古改制”;康喜言保教之说,梁腹诽保教之说。总的说来,梁的思想比康激进。袆还有学者注意分析了康、梁学术思想歧异对于二人分道扬镳的影响。早在1894年,梁在学术方面已与康有分歧,梁自述:“启超治伪经考,时复不慊于其师之武断,后遂置不复道,其师好引纬书,以神秘性说孔子,启超亦不谓然。”“启超自三十以后,已绝口不谈‘伪经’,亦不甚谈‘改制’。”还有的学者考察了康、梁的个人性格等特点,指出:康年长,阅历丰富,比较老成;梁年轻,阅历浅,容易激动。特别是康的思想在戊戌之前已自成体系,而梁则无体系。梁自称“流质善变”,“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因而一变再变。而康却不变,常言“吾学三十岁已成,此后不复有进,亦不必求进”。有学者指出,康、梁从携手到
康、梁为何分道扬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