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中外翻译简史芄一、中国翻译简史肁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公元148年至1111年)肇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肃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膁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螇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薅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袂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Morrison)、利玛窦(i)、汤若望(JeanAdamSchullvon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芁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膈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芇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原富》(AdamSmith,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oftheWealthofNations),《群学肄言》(,Studyof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StuartMill,OnLiberty),《社会通诠》(,HistoryofPolitics),《法意》(Montesquien,SpiritofLaw),《穆勒名学》(JohnStuartMill,SystemofLogic),《名学浅说》()等。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薁其他代表人物有王韬(1828—1897)、朱执信(1885—1920)、辜鸿铭(1857—1928)、伍光建(1866—1943)等。莀文学翻译的主要代表是林纾(1852—1924),又名林琴南,福建闽县人。译小说222种,原作者详者159种,名著40余种。如《滑稽外史》(NicholasNickleby)、《孝女耐儿传》(TheOldCuriosityShop)、《块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贼史》(OliverTwist)、《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吟边燕语》(TalesfromShakespeare)、
中外翻译简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