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光栅专题实验报告篇一:全息光栅的制作(实验报告)全息光栅的制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息光栅的原理;2、复习用马赫-曾德干涉仪搭光路并拍照;3、学习对全息光栅的后处理。二.【主要仪器及设备】,支架、支杆及底座若干,旋转平台一个,带三维调节架及φ15~25μm针孔的针孔滤波器组合两套。(20~40倍显微物镜)两个,已知焦距的透镜一个,反射镜若干,分束器一个,光束衰减器两套。-Ne激光器一台。,显影、定影设备和材料。。三.【实验原理】全息光栅的制作原理是:两束具有特定波面形状的光束干涉,在记录平面上形成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用全息记录介质记录干涉条纹,经处理得到全息光栅。采用不同的波面形状可得到不同用途的全息光栅,采用不同的全息记录介质和处理过程可得到不同类型或不同用途的全息光栅(如正余弦光栅、矩形光栅、平面光栅和体光栅)。当参考光波和物光波都是点光源且与全息干板对称放置时可以在干板上形成平行直条纹图形,这便是全息光栅。采用线性曝光可以得到正弦振幅型全息光栅。从光的波动性出发,以光自身的干涉进行成像,并且利用全息照相的办法成像制作全息光栅。有多种光路可以制作全息光栅。其共同特点是①将入射细光束分束后形成两个点光源,经准直后形成两束平面波;②采用对称光路,可方便地得到等光程。我们常采用马赫-曾德干涉仪光路。(一)马赫-曾德干涉仪法(1)光栅制作原理与光栅频率的控制用全息方法制作光栅,实际上就是拍摄一张相干的两束平行光波产生的干涉条纹的照相底片,如图1所示,当波长为λ的两束平行光以夹角θ交迭时,在其干涉场中放置一块全息干版H,经曝光、显影、定影、漂白等处理,就得到一块全息光栅。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即为光栅的空间周期d(实验中常称为光栅常数)。图1相干光干涉形成光栅的示意图图2全息光栅制作实验光路图马赫-曾德干涉仪光路测全息光栅。如图(2),它是由两块分束镜(半反半透镜)和两块全反射镜组成,四个反射面接近互相平行,中心光路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激光器出射的光束经过扩束镜及准直镜,形成一束宽度合适的平行光束。这束平行光射入分束板之后分为两束。一束由分束板反射后达反射镜,经过其再次反射并透过另一个分束镜,这是第一束光;另一束透过分束镜,经反射镜及分束镜两次反射后射出,这是第二束光。在最后一块分束镜前方两束光的重叠区域放上屏P。若Ⅰ,Ⅱ两束光严格平行,则在屏幕不出现干涉条纹;若两束光在水平方向有一个交角,那么在屏幕的竖直方向出现干涉条纹,而且两束光交角越大,干涉条纹越密。当条纹太密时,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在屏平面所在处放上全息感光干版,记录下干涉条纹,这就是一块全息光栅。为了保证干涉条纹质量,光束I和II需要严格水平于光学平台,可在图中最后一个分束镜后面两束光的重叠区内放一透镜,将屏移到透镜的后焦面。细调两块反射镜使光束I和II在屏上的像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样I、II严格水平于平台。然后,可转动两块反射镜或最后一块分束镜使两个像点重合。这时光束I和光束II处于重合状态,会聚角??0,应没有干涉条纹。撤去透镜后,微调两块反射镜或最后一块分束镜的水平调节旋钮,改变I、II的会聚角使其不为零,就可在光束I和II的重叠区看到较明显的干涉条纹。准确的控制光栅常数(即光栅的空间频率),是光栅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采用透镜成像的方法来控制制作的光栅的空间频率:如果上图中经最后一块分束镜射出的两相干光束I、II与P面水平法线的交角不相等,分别为θ1和θ2,ω=θ1+θ2称为两束光的会聚角,如图3中所示,图3两束光投射到屏幕上(俯视图)vv则由杨氏干涉实验的计算得到两束光在P面形成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为:d?1v??sin?1?sin?2??????2???1??2?2sin?1?cos??22?????--(1-1)式中λ为激光束的波长,对于He-Ne激光器λ=6328?。当?1??2而且(?1??2)/2《1时,近似有:d?-------------------------------(1-2)??在本实验中,由于两束光的会聚角?不大,因此可以根据上式估算光栅的空间频率。具体办法是:把透镜L2放在图1-2中两束光I、II的重叠区,如图4所示。图4用透镜估算两束光的会聚角(俯视图)在L的焦面上两束光会聚成两个亮点。若两个亮点的间距为x0,透镜L的焦距为?,则有??x0/f。由此式和式(1-2)可得:d?f?/x0。从而所得到的正弦光栅的空间频率为:v?1d?x0f?------------------(1-3)根据式(1-3),按需要制作的全息光栅对空间频率的要求,调整图2中两光束Ⅰ、Ⅱ的方向,使之有合适的夹角。例如要拍摄100线/mm的全息光栅,=1
全息光栅专题实验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