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9,2011大尺寸FPD東芝大尺寸免戴眼鏡3DTV將於2011年下半上市短期內仍將侷限高端市場2011/02/09-20110209-704-楊仁杰 內文目錄 東芝在日本市場推出免戴眼鏡3DTV 東芝免戴眼鏡3DTV所使用的積分成像3D顯示技術 大尺寸免戴眼鏡3DTV將於2011年下半上市普及化進程仍遙遙無期 結語 圖表目錄 東芝推出及展出的免戴眼鏡3DTV產品 LGDisplay在2008年橫濱顯示器展中展出的84吋免戴眼鏡3D顯示器 東芝積分成像式3D顯示器畫素結構及和其他技術的比較 東芝積分成像式3D顯示器成像方式和一般免戴眼鏡3D顯示技術的比較 東芝過去在顯示器展中展示的積分成像式3D顯示器 東芝寬頻Cell處理器將影像轉換為9視點3D影像程序 樂金及Sony展出的免戴眼鏡3D顯示器應用共7個圖表2010年10月,日廠東芝(Toshiba)宣布推出免戴眼鏡3DTV-Glassless3DREGZAGL1系列,產品線包括12吋及20吋等2款,採用其獨有的積分成像(IntegralImaging)技術。不過彼時由於該產品面板尺寸較小,被視為精品路線,而非有意挑戰主流TV市場。其後,在2011年的CES消費性電子展中,東芝更展出大尺寸免戴眼鏡3DTV,尺寸包括56吋及65吋,並宣示除該2款外,將於2011年底前推出40吋等級的免戴眼鏡3DTV,並推廣到日本以外市場。除東芝外,其他廠商如Sony及韓廠樂金電子(LGElectronics)亦分別展出大尺寸免戴眼鏡3DTV,但和東芝不同,Sony及樂金均表示量產時程未定。免戴眼鏡大尺寸3D顯示技術約於2000年代初分別由飛利浦(Philips)及夏普(Sharp)等廠商導入研發,並分別推出產品上市,但當時因成本過高、解析度下滑、3D顯示品質不佳,易引起觀測者頭暈、頭痛等問題,市場反應冷淡。而東芝的積分成像技術係於2002年開始研發,顯示器技術本身約於2006年已相當成熟,幾已解決觀測者頭暈、頭痛問題,之所以延至2010年方量產上市,還是因為數位內容不足導致。如今,即使在3DTV基礎建設相對較先進的市場,其提供的3D數位內容也以需戴眼鏡3D顯示器為訴求對象,僅2視點,而東芝的免戴眼鏡3DTV則具備9視點。東芝具備演算能力極強的Cell處理器技術,可將輸入訊號即時轉換為9視點3D影像,不過此種即時轉換出來的影像是否能夠讓消費者接受,仍是免戴眼鏡3DTV挑戰主流市場的主要障礙。另外,由於顯示器成本因素,即使3D影像轉換技術成熟,免戴眼鏡3DTV短期內仍將侷限於高階市場,市佔率不易突破1%。東芝推出及展出的免戴眼鏡3DTV產品資料來源:東芝,2010/10;DIGITIMES整理,2011/1東芝在日本市場推出免戴眼鏡3DTV2010年雖因各主要TV廠商積極導入3DTV量產,而被視為3DTV元年,但事實上到2010年下半,卻發現3DTV出貨量不如廠商預期。根據各廠商市調結果,一般消費者不願採購3DTV主要原因包括3點:價格過高、數位內容不足,以及眼鏡過於笨重。為改善現況,多數TV廠商紛紛從3DTV售價著手,例如Panasonic一反過去僅推出50吋以上3DPDPTV態度,宣布將推出32吋3DLCDTV;而Sony及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也分別推出較低價的3DTV機種;樂金甚至宣布將大舉推出採用價格低廉的相位延遲薄膜(PatternRetarder)技術,搭配偏光眼鏡的3DTV機種。唯有東芝反其道而行,推出價格高昂的免戴眼鏡3DTV機種,以因應高端消費者對於3D眼鏡造成不方便引發的反感。2010年10月,東芝宣布將於2010年12月下旬在日本市場推出2款免戴眼鏡3DTV,尺寸分別是12吋及20吋,並分別於12月22日及25日正式上市。不過免戴眼鏡的代價自然相當高,12吋及20吋產品價格分別達12萬日圓及24萬日圓,分別與37吋及42吋採LED背光模組的2DTV同級。這樣的價格定位不禁讓人想起2007年Sony推出的11吋AMOLEDTV,售價為20萬日圓。也因此,東芝的免戴眼鏡3DTV當時和SonyAMOLEDTV一樣,被視為屬於技術宣示及精品範疇。不過,在2011年CES展中,東芝宣布將於2011年內,在全球市場推出40~65吋的免戴眼鏡3DTV,顯示其已不僅將免戴眼鏡3DTV視為單純的技術宣示,而是正式將其視為可量產的產品。東芝獨特的3D顯示技術及影像處理能力,是其在免戴眼鏡3DTV商品化進程領先其他廠商的主要原因。東芝免戴眼鏡3DTV所使用的積分成像3D顯示技術■ 積分成像3D顯示技術基本原理及發展歷程在2000年代初,飛利浦及夏普分別研發柱狀透鏡(LenticularLens)及視差障壁(Pa
东芝免戴眼镜3D TV发展状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